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课  题 陈奂生上城 授课日期
共 2 课时,第 1 课时 总第  8  课时 课  型 自读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自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情节,为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通过人物形象比较,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感受我国改革开放后农民的变化,理解小说中人物反映出来了一些弱点。
教学重点 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感受改革开放后农民的变化,理解小说中人物反映出来了一些弱点。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
教具准备
板 书 设 计
陈奂生上城
         高晓声
一、情节梳理        二、人物形象及意义
上县城 寻求新生活      1、人物形象
卖油绳 病困火车站     
遇书记 梦圆招待所      2、形象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了解鲁迅小说《故乡》中成年闰土的形象,他是在封建制度和生活的重压下变成憨实而木讷、拘谨而自卑的旧时代的农民形象。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作家高晓声以他的系列小说为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活画卷。《陈奂生上城》是“陈奂生系列小说”的第二篇,第一篇是《“漏斗户”主》,后面三篇是《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的主人公都是陈奂生。有人评论说“他(指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已经成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的遭遇、命运,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与喜剧,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艰辛与转机、灾难与希望”。今天,我们就通过《陈奂生上城》来感受一下当时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和追求。
二、作者简介
   高晓声(1928―1999),当代作家,其代表作除包括本课文在内的系列小说外,还有《李顺大造屋》《新娘没有来》《觅》《青天在上》等。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教学过程
三、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小说三部分标题:
一、上县城 寻求新生活  二、卖油绳 病困火车站
三、遇书记 梦圆招待所
2、思考并讨论:
(1)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有什么追求?
(2)第二部分写了卖油绳的具体过程,他经历了哪两次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3)第三部分是怎样写他的感激――不平――得意的心理历程的?
(4)与闰土、阿Q相比,说出陈奂生和他们的异同。
★与闰土、阿Q相比:
   异:闰土、阿Q更多地表现了落后、愚昧而麻木的一面;陈奂生则 更多地感受到新生活的气息,有着忠实而进步的一面。
   同:难以摆脱因袭的重负。
3、总结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1)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
(2)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表明农民节俭的本质,又说明他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3)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人物形象:终日劳碌,半生清苦;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时来运转,受宠若惊;不暗世道,自讨羞辱;自抬身价,自我安慰。
▲意义:是新时期勤劳善良,希望过好生活,但又愚昧麻木、观念落后的农民的典型。
4、小说主要通过哪些手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
四、课堂总结
陈奂生这个人物的性格是立体的、多层面的,他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内涵也应该是多方面的,这是这篇小说最有价值的一个方面。小说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展现的?这将作为我们下节课重点讨论的内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