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770字。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句式,能够做到准确翻译。
  2.体会作者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并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这种情感变化。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文言字词和句式,探究文章内涵。
  2.难点:这篇课文,由于涉及到人生哲学思考的原因,对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阅读和理解上难点较多。学习这篇课文,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习惯,在阅读中自觉地进行体悟和思考,并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和其他艺术领域,来激起学生的思维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一、导入
  (师生互动:回忆兰亭,探讨书法)请大家看这柄折扇上所书写的“兰亭”二字,虽然这已经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但是无论何时何地,这两个字都会勾起所有中国人的美好回想,或许你们想到的是遒劲的书法,或许你们想到的是一场风雅的文人聚会,即使你们面对着是已经繁盛不再的兰亭现状(展示兰亭的照片),大家的心里似乎已经深深地烙下了一个属于中国式风雅的烙印,仍然能够体会到一份飘逸一份闲适,因此,我们心目中的兰亭早已不仅是一个地名。
  (展示兰亭集会背景,参见课下注解①: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最后推举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
  从“兰亭”二字,从课后的这几则王羲之的小故事,你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你心中的王羲之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吗?(同学回答)
  那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篇著名的《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这篇书法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了,很多爱好书法的人都纷纷临摹,但是也只能追求形同而不能够神似,包括传说王羲之自己之后也曾经几次重写《兰亭集序》,却也达不到当时的水平。那么我们就暂且来看看这些形似的作品。很多临摹者心里也会有一个疑问,就是这幅书法作品的书写风格似乎截然分为了前后两段,前半部分王羲之多用楷书,字形和字距也颇为整齐,涂改也少。然而后半部分,不仅涂改增加了许多,笔势也激越起来了,字形方面也似乎更少了斟酌而多了狂放,少了拘谨而多了抒发。但是无论是前半段还是后半段,我们似乎都看不出大家刚才所说的例如“潇洒”“不羁”之类的评价,而且看他的用词,“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临文嗟悼”,似乎也都不是一个所谓“潇洒”“超然”的人会用到的语句。到底是什么让王羲之产生这么大的情绪波动呢?是当时的环境不好?还是来宾不好?那这时,我们就一起来文中找找,到底当时的情境究竟如何。
  二、学生阅读讨论,当时兰亭集会的季节、天气、来宾、景观、所进行的活动分别是怎样的,都能够从文中的哪些句子来体现?
  (附:第一、二自然段字词梳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