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专题《长城》 总课时数: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了解关于长城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2、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之中的选文,增进学生对长城相关知识的了解。
3、 阅读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报效祖国的观念,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资料,有条件的上网查阅有关长城的信息。
教学难点;从材料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写一篇以长城为话题的文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播放《国歌》,导出长城这一话题。2、 研究《长城》专题,请一位学生阅读专题前边的小序。3、 交代研究的过程和方法:阅读相关材料、上网、写作、办一期壁报。 1、 思考、交流关于长城话题的诗词歌赋或传说。2、 朗声阅读。3、 准备教材、笔记本、笔。
二、阅读《万里长城的构造》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知道学生分段阅读《万里长城的构造》,并适当指点学生注意标记,想象,加深对长城的感性认识。2、 让学生从《万里长城的断想》和《长城万里行》中选择一篇阅读。并阅读《参考资料》中的《长城与都江堰》和《赵长城》。 1、 边读边标记,想象。2、阅读,标记。
三、讨论、研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指导学生梳理材料,讨论: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的现代社会,长城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 点拨:全球化程度越高,地域性的文明遗存就越有文化价值。2、 为学生提供有关秦始皇的相关资料,帮学生评价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功与过。3、 余秋雨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而不是长城,这从哪个角度立论?你认为有道理吗? 点拨:可从各自不同的功用方面思考比较长城和都江堰。4、 从长城的防御功能到今天的长城只能作为历史文明的象征,你有没有想过,事过境迁,将来的世界是走向大同,还是毁于战争?点拨:世界的未来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可能,将来的人们过上世界一体的大同生活:没有国界,不用防范,人人有着爱好和平的心态。另一种可能,由于人们彼此怀有戒心,想多存下一点导弹防御敌对者的进攻。那些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控制系统会因错误的指令而自动发生链条反映,最后那些机械的无理性引出人的理性的应对,从而导致近乎自杀的毁灭。5、 为了共同的和平的目标,大家觉得应该做些什么? 1、 纷纷讨论。明确:信息化可以把文字或图片处理成人类共享的资源,长城却是无法处理的历史遗存;科技可以复制,长城是无法复制的。2、 积极讨论。明确:真正的长城的缔造者不是帝王也不是将相,而是千百万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平民百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