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重提之二
距离产生美
萧雪
关键词:距离 转变
摘引:“距离产生美。“经常能听到这句话,是用来说人与人之间能更融洽地相处的一种方式。而教学往往如此,有了距离,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价值。应用在教学上,“距离产生美”,也可以说是给学生一片天,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转变对语文的认识观及教学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给学生畅想的空间。当然,给学生一片天,也并不是放任自流。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某年冬天,跟几个朋友一块去赏梅花。只见傲霜冬枝劲挺,盈盈玉蕊如裁。有人高兴地吟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人唱道:“冰容玉艳腻琼枝,寒梅先报东君信。”这时突然有人道:“残梅最宜熬粥吃,落叶仍好当香烧,咱们摘点回去下酒吧!据说,梅花可以做暗香汤,风味绝佳呢!”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桂花汤圆、茉莉香片、玫瑰月饼,一切与花有关的食物全出笼了,把原有赏梅的气氛破坏得一干二净。
艺术的欣赏是需要距离的,与实用的想法有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纯粹的美感。由于我们总爱以实用的眼光看面前的事物,真不知道失去了多少美。如果能“保持距离”,屋前、屋后那畦菜园,笼中那些鸡鸭,就都变得美了。
教学也是同样。我们不能总以实用性这个标准去衡量,也应保持点距离,有了距离,才能产生美,才能体现更高的教学价值。比方说,教学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果你只考虑到它的实用性,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确它,更好地答题,而一味地、刻意深入地去分析这篇作品,从段到句甚至是一个词语也不放过,花去了比预算多得多的时间,花上了比计划多得多的精力,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呢,学到的,会不会是他的全部?看到的,会不会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呢?我说,不!他们看到的只会是支离破碎的残骸,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反之,如果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往往得到的知识会比上述多得多。所以,我要说,教学中也是距离产生美。
一、教学上的距离,也可以换句话说,就是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给他们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