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一教时,约2400字。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高明一中 王丽亚
       

[导学新概念]
《故都的秋》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也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选入中学课本已超过50年,让人百读不厌。但是由于写作年代距今已经久远,要让学生领会文中的情、文中的味,确实不容易。
作者写故都的秋,不写皇家的宫殿、园林,不写香山的红叶,也不写陶然亭的芦花;而写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写无声音无气味的落蕊,写让人愁的秋雨、让人烦的秋蝉……
全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用有声、有色、有味的平凡秋景,把清、静、悲凉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习这篇文章,以领悟作者选择材料的方法为突破口,品味文章的意味、情味,感受文章的平实之美。
[资料显示屏]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896年生,与徐志摩同岁,两人是中学的同班同学。七岁入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小说杂剧。17岁随兄赴日本留学,23岁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26岁毕业回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故都北平沦陷。《故都的秋》写于这两个年代间的1934年……
作者生于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三岁)父亲去世中年母亲饿死、兄长被杀、妻子离异,孩子无人照管,真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生活的经历,多多少少会折射到文学作品中来,因而作者尝到的秋是清、静、悲凉的,与别人的不一样。(网上资料,网址:www。Sohu。com/)
[设计意图]
一般教这篇课文,大多是老师简要介绍课题、作者、写作背景,再逐句逐段分析,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段意、中心,最后归纳出全文的特色,至少要两课时。这是很传统很保险的教法,一般不会招来非议。本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着一课一得的目标,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检查预习、通过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只需一课时。利用多媒体,结合音像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投影。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领悟散文选材的方法。
二、教材处理:围绕选材进行讨论。
三、教学任务: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选材方法。
四、课  型:讨论式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理解课文内容。检查预习,围绕课文内容讨论。
1、导入:美有不同的含义。郁达夫笔下的秋,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亮丽的色彩,却让人百读不厌,难以忘记,为什么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