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180字。

  难文易教,繁文简教——《敬业与乐业》课堂实录
  [课前思考]
  这是一堂有很多外地老师来听的“家常课”。备课的时候就要求自己有平常心,上课的时候更是如此。准备这堂课,我思考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敬业与乐业》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算长文,难文。从思想意义上来看,涉及到生命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的问题,很容易上成政治课。二是课文本身涉及的语料丰富,事例多,文言句子引用多,名句警句多。初中生学习议论文本就有障碍,而这样一眼看去内容庞杂的议论文,如何在一节课里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有收获?
  我们首先必须对这样的文本进行文本特质定位。我必须想清楚:学生最可能在这篇课文里学到什么?我最好在四十分钟里让学生学什么?教什么最有效?学什么最有效?
  把它作为主题型文本吗?我觉得不必要。道理不再多说。有许多问题是语文课解决不了的,那就点到为止。部分精彩的文学作品具有微言大义的审美特征,可以在主题研究上下点儿功夫。但这篇文章观点明确,是梁启超一家之言,没有必要去深究。
  把它作为写作型文本吗?也不妥。初中生写议论文还在启蒙阶段,如果文本具有规范性的议论文特点,值得学生模仿,当然可以一试。但显然,《敬业与乐业》不属于这样的文本。
  那么,《敬业和乐业》的文本优势在哪里呢?
  我觉得是大量的名言警句,大量的精彩的语言材料的集中呈现。
  学生就算是什么也不做,就把这些语言材料背记下来,也是了不起的。
  所以,《敬业与乐业》可以定位为积淀型文本。这种文本的处理的特征在于:难文易上。不着力于鉴赏,更不着力于分析,而着力于积累。
  于是,这个课的课堂设计就出来了。教学内容很集中,步骤也很简单。
  第一部分:速读课文,学字词
  第二部分:再速读课文,梳理内容
  第三部分:共鸣。尝试现场演讲。诵读记背共鸣语句
  第四部分:争鸣。发表不用意见。教师适当拓展
  四个步骤中,最体现我自己的“文本特质研究”理念的是第三个步骤,也是课堂的核心步骤。“现场演讲”和“记背语句”事实上都是积累层面的活动,目的都不是为了分析。这和我自己在平常教学中注重咬文嚼字的特点是迥异的。
  “争鸣”部分也不展开,教师点到为止,以免冲淡本课的学习目标。
  当然,这是一种尝试。这样上,自己也诚惶诚恐。习惯于追求深度的老师可能也会很失望。我理解。我的观点是:不是每一堂课都必须要去“深”的。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本文本特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抄一抄,记一记,也是不错的教学方法。
  每一篇课文都去深挖,每一堂课都要有广度,揪住“文”不放,我们会被累死,学生也可能会学得“拉肚子”。
  简单一些,清爽一些,务实一些,扎实一些,效率高一些,也是一种追求目标。
  这堂课没有预习,现场读练,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在课上学得很主动。教学层次还是比较有梯度。不同学习基础的孩子我想都有收获。
  我还有一个观点:课堂教学是有成本的。成本低肯定比成本高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预习不预习,做不做“导学案”,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我在一线,我太知道现在的学生有多忙碌。他们深陷应试的泥沼,作业永远做不完,考试永远应付不完。所以,预习当然好啦,但事实上这可能是我们当老师的一厢情愿。
  对一般难度的课文,我比较赞成不预习。
  对一般难度的课文,我也比较赞成一节课处理完。
  让学生多一点儿自由阅读,自由写作的时间,善莫大焉。
  总之,教得简单,活得简单,现在的我,很向往这样的境界。
  最后,谢谢我的徒弟金艳老师听着录音一句一句整理课堂实录。好辛苦!鞠躬了!
  (2013/6/9补记)
  难文易教,繁文简教
  ——《敬业与乐业》课堂实录
  执教者:王君
  整理:金艳
  第一部分:读课文,自学字词
  师:现在开始上课。第一件事情,翻到《敬业与乐业》,因为我们没有预习,现在快速把全文浏览一遍,了解一下主要内容。请给自然段标上小序号。
  (学生看书)
  师:快速浏览完课文之后,在随记本上抄写字词。字要写规矩,这个时候是可以出声的,一边写,一边读背。抄完之后可以读读注释。
  (学生抄词,读词)
  师:抄完之后读注释,大声读,读出声。
  (生读注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