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730个字。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朗读与探讨中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品味关键句和词语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由“山”与“海”体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艰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确对待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一)童年是灿烂而美好的,因为我们拥有五彩斑斓的梦想。梦想让我们心驰神往,梦想让我们勇于探索,梦想赋予每个孩子公平的权利。当城里的孩子在喧闹的都市里做梦时,山里的孩子们在渴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多媒体展示:一个孩子伏在窗口向远方眺望,远处是起伏的群山,东方有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字幕显示:山的那边是什么呢?)
(设计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踏上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满怀憧憬和向往。你是怎样描绘未来的蓝图呢?(学生各抒己见,兴奋而热烈。教师适时点拨,引出课题。)一个渴望大海的山里孩子,最美丽的梦想便是有朝一日能拥抱大海,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诗人深情的诉说。
(设计三)①由“梦”说起:“童年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我们会编织美丽的梦想,你们童年时都有过哪些梦想呢?今天能告诉我吗?”②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③教师小结,引出课题,展示图片。
二、简介文体,明确学法
1.简介文体
诗歌,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在山的那边》相关资料
天津市第三十五中学康健
一、作者简介
王家新,中国当代诗人、诗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理事。1957年6 月出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高中毕业后下乡当知青三年,1978 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并开始诗歌创作,大学毕业后从事过教师、编辑等职,1992- 1994 年旅居英国,做访问学者,回国后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著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王家新的诗》、《楼梯》(英译本),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没有英雄的诗》,文学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坐矮板凳的天使》等。
另编著有《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当代欧美诗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论诗》、《叶芝文集》、《欧美现代诗歌流派诗选》、《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中国当代诗歌经典》及翻译集《保罗•策兰诗文集》等多种。
曾获多种国内诗歌奖,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曾多次应邀在欧美一些国家及日本朗诵、讲学。诗歌作品及诗学文章被选入多种国内重要诗选及理论批评文集,并被北大、复旦等大学选入多种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
《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早期的一首诗作,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入七年级(初一)上册语文教材,系中学课程的开篇篇目。
二、写作背景
《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在1979年写的一首诗,题目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他居住在武当山下,在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后来他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便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
三、文学常识
诗歌,即诗和歌的总称,文学基本样式之一。它最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充满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具有强烈的音乐性,鲜明的节奏和韵律,除散文诗外,一般都分行排列。
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结构方式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按内容可分为哲理诗、山水诗、田园诗、爱情诗、边塞诗等。
诗歌中感情外化往往是通过意象的选用来完成的,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优美巧妙的意象是一首成功的诗篇佳作所必须的要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