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0970字。

  瑞昌一中
  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 语文
  命题人:柯常春           2013年6月
  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36分
  一、(共18分,6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字帖(tiè)       汾水(fén)      倏地(shū)      顺蔓摸瓜(wàn)
  B.勖勉(xù)         聒噪(guā)      湓浦(pén)      切中肯綮(qìng)
  C.畴昔(chóu)       薜荔(bì)       蹩脚(biē)      一叶扁舟(piān)
  D.巨擘(bò)         孳生(zī)       衣袂(mèi)      鲜有其比(xiān)
  2.下列各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修葺      摈弃      催眉折腰      草菅人命
  B.俳优      娥眉      钟鼓馔玉      剽掠其人
  C.麾下      不啻      计日成功      锱铢必较
  D.荟萃      披糜      雕栏玉砌      钩心斗角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等诗句,都被后人赋予了新的寓意。
  B.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是脍炙人口的篇章。
  C.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这个比喻对我们认识诗与文的差异,具有启发性。
  D.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冲破了绮靡诗风的牢笼。他们在继承南朝诗歌形式美的基础上,改造了宫体诗,题材和主题由宫廷的淫靡改变为都市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由台阁应制扩大到写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风格也由纤柔卑弱变为明快清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各种家庭伦理剧、后宫争斗剧充斥荧屏之时,每晚10点半开始在央视一套播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却以黑马的姿态一鸣惊人。
  B.学习古代散文,我们不只是可以从中得到审美的乐趣,还能减轻我们写作时的拘束感和畏难情绪。
  C. 在近年的高铁建设中,铁路工程采取承包招标,总包方多为基础建设领域的大型国有企业,但即使这些企业要想中标也需借用类似丁书苗这样的中间人,回扣约为工程款的2%左右。
  D.“神舟十号”飞船为了进一步提高航天员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质量,不仅通过改进工艺改进了食品的感官接受性,而且针对航天员进行了个性化的设计增加了食品种类。
  5.将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内容连贯的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1)曹操的文章不受陈规的约束,说话直截了当。
  (2)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放言无忌,感情真实,辞锋锐利,语调峻切。
  (3)魏代的散文向清峻通脱的方向发展。
  (4)曹丕的《与吴质书》、曹植的《与杨德祖书》,语言婉转、感情真挚,呈现了这一时期文章文情并茂的特色。
  (5)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对虚伪的礼法制度予以激烈的批判,同时在幻想中追求绝对自由,也是颇见性情的名作。
  (6)魏晋之交,嵇康、阮籍愤世嫉俗。
  A.(3)(1)(4)(6)(5)(2)         B.(1)(4)(3)(2)(5)(6)
  C.(3)(1)(4)(6)(2)(5)         D.(6)(2)(5)(3)(1)(4)
  6.下列对名著人物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林黛玉是一棵世外先姝。她在孤独的环境中成长,又匆匆地在孤独的环境中凋谢。“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带着对宝玉绵绵的恨,沉沉的爱,带着一生都未流尽的泪,她随着飘扬的花瓣,远去成灰。
  B.赵云是一位德才、胆识、谋略都高过同辈的真英雄,不仅如此,他更是一位有着高尚道德和完美人格的儒将,堪称“真英雄”“真丈夫”。
  C. 觉民有人格分裂的悲剧性: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既信服个性解放的新理论,又“顺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每一次向封建罪恶势力的让步都以牺牲别人为代价,而他自己也只能清醒地在罪恶的泥沼中挣扎。
  D. 早年的克洛德勤奋好学,潜心钻研科学,他怜爱弟弟,收养了弃儿加西莫多。可以说早期的他博学而富有爱心。后来他当上副主教,恪守教规,可是却爱上了爱斯梅拉达。在宗教的禁欲主义的压抑中,他的精神开始扭曲,对爱斯梅拉达的爱变成要么得到,要么毁灭的变态欲念。他成了精神上的畸形人。此时的他变成了一个阴沉、残暴的魔鬼。
  二、(共9分,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7-9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