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9740字。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向青春举杯
  板块一:吟诵青春
  教学目标
  1. 学习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 能准确地表达作品情感与自己的阅读感受。
  3. 能准确地领悟诗歌所体现的特定时代的青年的精神风貌。
  教学设计
  三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
  第二课时:比较阅读《致青年公民》、《六月,我们看海去》、《雨巷》
  第三课时:小组推选代表,诗歌朗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赏读《沁园春•长沙》
  (一) 由《沁园春•雪》导入
  如果说《沁园春•雪》表现了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宏大的政治气魄,那么,这首《沁园春•长沙》则展现出青年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壮志豪情。
  (二)背景简介
  这首词写于革命形势日趋高涨的1925年,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一方面,“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显示出了中国工人的伟大力量;另一方面,农民运动的怒火也开始点燃,湖南、广东、江西、湖北等省的农民运动诗人日益发展。同时国共两党的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在湖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1925年10月,毛泽东到广州,创建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时途经长沙,重游汀江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创作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沁园春”是词牌,古诗词的一种形式,属和长调。双调,114字,上阕13句,四平调;下阕12句,五平韵。风格:旷达疏放,豪迈悲壮。“长沙”是题目。
  (三)内容简析
  上片重在写景:开头点明时间、地点、特定环境(生讨论回答)
  中间七句:眼前所见——湘江秋景图
  特点:多姿多彩,生机勃勃
  发出感慨:表现诗人博大胸怀
  特点:写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
  (景: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小结:看湘江秋景发诘问
  下片重在抒情:由旧地重游引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同学少年”——早期革命者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诗句)
  设问作结:含蓄回答“谁主沉浮”
  写人中蕴含豪迈之情,抒情中显露凌云之志
  (情: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下片小结:忆少年英姿抒豪情
  (四)鉴赏要点
  情景交织的崇高美:雄奇壮丽富有立体感的湘江秋景,辽阔的视野,浓重的色彩,富有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
  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形象鲜明。
  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从诗中找出重点词句,作以简要赏析。
  (五)当堂背诵这首词。
  二.赏读《相信未来》
  (一)意象: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诗的语言特点:用丰富的意象,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情感,意思表达具有跳跃性。有韵律,节奏感强。
  (二)讨论前三节的意象所表达的意思,诗人的情感。
  1.“蜘蛛网”、“灰烬的余烟”、 “失望的灰烬”、 “美丽的雪花”
  2.“紫葡萄”、“深秋的露水”、“凝露的枯藤、”
  3.前三句中字前后部分意思的连贯。“孩子的笔体”
  (三)有感情地朗读、诵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致青年公民》《六月,我们看海去》《雨巷》比较诵读
  一. 读指导
  参看课本第14页示例。
  二. 分诗诵读
  三. 诵读情况检查
  让部分学生上台诵读(自荐,小组推荐)
  第三课时
  一. 歌朗诵会
  二. 作业:
  1. 以自己对青春的理解、感受,自命题写一首小诗。
  2. 阅读《语文读本》“青春颂”部分的五首诗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 了解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
  【教学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教学思路】
  这首词是语文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课型及方法】
  1、 课型:诗歌讲读鉴赏课
  2、 方法:播放录音、反复诵读、教师讲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二、题解:
  (提问:回忆词牌作用,问本词词牌和题目)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题材 ,萌芽与南朝,形成于宋,盛行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 “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 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沁园春”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联系《沁园春 雪》)。长沙是题目“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学生齐读
  注意读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四、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