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370字。

初中语文第一册诗歌赏析

过故人庄  孟浩然 唐朝 《孟襄阳集》(过:拜访)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 本首诗是描写清新淡静的山村田园风光的名篇。反映了诗人不贪恋官爵而乐于田园赏菊的思想和对老友的深厚感情。
2. 本诗是通过哪些景物、哪些诗句描绘出了一幅田园风光图画?
答:“绿树村边合,(近景)青山郭外斜。(远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外景)近景和远景结合使人感到清淡幽静。外景映入户内给人心旷神怡之感。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和劳动生产气息,而且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耳边。由此,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呈现在我们眼前。
3. 熟读课文,用诗句填空。
这首诗描绘农家风光和生活情趣很有特点。先写自然景物,依次写了“绿树村边合”和“青山郭外斜”,接着又写了主客间“把酒话桑麻”的生活场景。这两者又不是孤立的,诗人通过“开轩面场圃”句诗,把室外室内景象统一起来,构成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图。
4. 关于这首诗所表达的主客间浓厚情谊和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有人认为是从最后两句诗中集中表现出来的,有人认为是贯串全诗的。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都应该是正确的。因为题中所说的感情的确是贯串全诗的:开头写主人只准备了简朴的招待,而客人一邀即至;三四句写村景之美;五六句写开窗赏景和共话桑麻的兴味;结尾约期赏菊,将不邀自来。全诗都洋溢着这种朴素深厚的情感。当然,最能集中表现的应该是最后两句。
5. 文中最后一句的“就”字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答:“就”字表示诗人将不邀自至,与开头“邀”字遥相呼应,表现了老友间的深厚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观刈麦  白居易 唐朝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家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 本首诗描绘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在夏日割麦的辛苦和贫妇在田中拾穗的辛酸,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切同情。
2. 诗人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官吏,其很高的思想境界在本诗中表现在什么方面?
答:本诗不仅表现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自己不事农桑却丰衣足食的生活表现出深深的愧疚,这在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给后人以很深的启示与教育。
3. 作者在诗中先写了农民割麦的辛苦,后后写了农妇拾麦的辛酸有何意义和作用?
答:前后两种情景连接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正在割麦的人失掉田地。今日的拾穗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穗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4. 诗中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
答:作者写到: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家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些诗句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关心,他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富足生活感到愧疚,他的“自责”、“自律”更是作者对农民疾苦深表同情的表现。


5.体会“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意思。农民的这种心理状态,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处境?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割麦的农民用尽了力气还不觉得天气的炎热,只是珍惜夏日较长的白天,争取多干些活儿。  家民的这种心理状态,反映了他们窘迫的处境。麦收季节,他们总想把成熟的庄稼尽快收割回家,以便缴纳繁重的赋税,不至于像诗中的贫妇那样失去赖以生存的田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