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40个字。
《夏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充满活力的语言
2、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
3、体会作者的稳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充满活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语:我们先来看一组诗,请大家说说诗中是什么季节,并说出理由。
(多媒体显示)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冬)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秋)
师:从这五句诗中你们有没有发现缺了什么季节?
【明确】夏。
大家能找找你们记忆中的关于夏天的诗句么?
【明确】(学生发言,答案不拘。)
师:我们这里的夏天刚刚过去,想必大家对南方的夏天已经深有体验了。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家梁衡的脚步去看看北国的夏日风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认真听课文朗读,仔细思考,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夏天的?
(学生听课文朗读)
【明确】夏之景、夏之色、夏之韵(夏之人)(板书)
三、文本分析
师:作者是怎样赞美夏之景的?我们来看第二节。这一节作者主要描写了那些景物?
【明确】草、树、蝉、太阳、麦浪、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汽车。
师:这些都是夏天的景物。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夏之景。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自然段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夏的赞美之情。那么在作者所描写的这么多景物里,你最喜欢那句话?为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可以从修辞、关键词、感受器官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
【明确】
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比喻。本体是夏天的气氛和夏草、夏树。从冷到热、从薄到厚、从淡到浓要有个过程。形象地说明了从春到夏的过程。
②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比喻。说明麦子多,车开得快。突出急促、紧张、热烈、壮观的气氛。
师:大家发现了没有,作者在描写夏草和夏树的时候,把它们比作什么?
【明确】炉子上的一锅水。
师:那我们就把这“一锅水”端出来。“一锅水”的沸腾有个从缓到急的过程,这和文中夏的基调相符,并且几乎全文的描写都和这个比方类似,请大家在后文中找找看,有没有和这个水沸腾的过程相似的句子。
①(第2节)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