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70字。
《庖丁解牛》导学案 第一课时
励志名言:
“不耻最后”。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鲁迅
【课前准备】1、课本、创新设计、导学案。
2、多媒体、双色笔。
【复习回顾】
背诵《逍遥游》最后一段。
【导入】
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切中肯綮。
见过吗,知道出自哪里吗?
【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2、学会抓住主要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分析“所+动、奏、会、进、之”这几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过程〕
从理解成面阅读
读之目标一:读出文章主要写了一个什样的人,他做了什么样的事?(提示:身份、地位、职业等)
人物:庖丁----厨师
事件:解牛
这里的庖丁绝不是一般的庖丁,他是众多庖丁中的佼佼者,他高超的技艺曾让梁惠王赞叹不已。
读之目标二:庖丁的解牛技术怎么样,作者怎样描述的,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找出具体的语段)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日:“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 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 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