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70个字。
《雷电颂》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的学法,感知本文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三、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四、教法设计
示范朗诵,指导朗诵,研讨探究
五、学法指导
学习诵读,读中品味,结合背景,联系现实,理解作品内涵
六、教具使用朗读带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板书设计
屈原形象:光明与正义的化身--爱国爱民、英勇无畏
结构:(1)呼唤、歌颂风雷电,表达愤激黑暗和向往光明的情感。
(2)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手法:1.象征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人世间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
2.比喻、拟人。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介绍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2介绍戏曲知识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剧本直接规定了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根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