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7000字。
专题十一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精讲
考点精讲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④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⑤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本书将现代文阅读分为三个专题。本专题先复习训练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与平时课本所学的科技说明文不同。高考不是考科技知识,而是“用科技知识考学生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即主要考查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从题型看,都采用选择题,而且都是出四道题。针对的考点大致有:
①文章中有关词语的理解。
②文章中有关重要句子意思的理解。
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④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一、词语意思的理解
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实际上也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有的试题旨在考查对词语内涵的理解。如1998年试题的第23题:“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这道题要求能正确理解“转基因作物”这个概念的内容,亦即它的本质属性。这是理解原文的基础,也是读懂文章的关键。有的题目是考词的指代义,也是要求确切把握词语的内涵。如1994年高考第20题。有的题目不是考查对词语本身意思的理解,而是考查对词语所指对象或范围的理解,亦即要懂得信息的指向。
二、句子意思的理解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要求理解文中的重要的句子,一般有结构复杂的长句、信息容量大且词汇较专业的句子,以及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有时为了精确而周密地表达意思,往往在中心语前加上限制语、修饰语,有时把几个相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几分析,以说清事理,或得出结论。这样,句子的结构往往因意思缠结而复杂起来。高考命题者常选择这样的长句来设计题目。解答这类问题,需要把语法分析和语义理解二者结合起来。语法分析有助于认清句子的结构,更有利于正确理解句意。
理解信息容量大的句子,可运用语法分析和语言知识来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联系文中的信息点细作比较,要善于把一堆意思分解开来逐点理解。
文中的关键语句,指的是对一段文字或全篇理解起关键作用的句子。它常常与结构复杂的长句、词汇较专业的句子相交叉。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文中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送的,辨别语言信息,要读懂语句本身的意思(对题目的语义和各选项的语义应先作正确领会)。在此基础上,或许要抽象概括,或许要排除干扰信息。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先要找相关信息群(与题目指令有关的语句),再思考信息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题目的关系,然后才能提取有效信息。
四、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分析与归纳要恰当,前提就是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要正确无误。要求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对有关的内容作出正确的分析与评价,即能够正确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者能通俗易懂地概述研究对象的成因、科研成果的奥秘及价值。
考题精析
【例1】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第7一10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一10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早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到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 ℃。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一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7.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答案]A
[解析]该题的有效信息是原文第二段中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这一有效信息准确界定了“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三个要素:一是主体—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二是原因—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三是种属—保温效应。
比照原文对“温室效应”概念界定的三个要素:B项将“主体”的外延缩小为“地表”,“原因”增加了“二氧化破等温室气体剧增”,“种属”偷换成了“升温效应”;C项将“主体”的外延缩小为“地表”,“原因”偷换成了“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破含量增加”,“种属”偷换成了“升温效应”;D项将“主体”的外延扩大为“特定密闭空间”,“原因”偷换成了“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只有A项的理解完全切合原文对“温室气体”概念界定的三个要素。因为题干要求选出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理解准确的一项,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
8、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   )
A.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区沙漠扩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一些地区会因为过于干早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C.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D.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答案]C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从读物中筛选并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集中到文章本身的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有关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关健语句等。本题围绕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列出了四种表述,要求考生选出最严重的一项。要答好这道题,首先要明白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根据第一段,可知影响有:森林消失和沙澳扩大,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荡然无存,英国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河流水量大大减少,台风频频袭击日本等。而最严重的是地球上数以百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四个选项都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只有C项是最严重的影响。
9、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答案]D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