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67个字。
浅谈诵读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溧水县东庐中学 徐晖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应该大力提倡。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抒情散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又不像朗诵那样具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所以,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阶段目标”中再从具体操作层面给予保证: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再加上“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初中阶段)提出了更高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然而,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除了上公开课,文言文教学仍是“串讲”方式一统天下。老师也都很坦率:“不串讲总是放心不下。”其实,老师放心不下的主要是课文字句的落实,是文言文中“言”的部分,至于文言文作品的思想情感、整体意蕴、文章特色等“文”的价值,大多数教师是不很重视,甚至是视而不见的。当文言文作品被剥离得只剩下字句材料的堆积的时候,其作为作品的整体生命力也就荡然无存了,这样的教学也就成了没有“阅读”的教学,是文言文字句知识的教学。其最终的结果是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听和记的机器,作为阅读主体的需要——认识发展的需要和情感动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另外,老师的过细串讲和繁琐分析占去了课堂时间,不得不把背诵的任务作为课外作业来处理,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完不成背诵的任务,也不能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有鉴于上述情况,如何实施文言文教学呢?我认为张必锟先生提出的“一个转变”和“一个转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个转变”是课堂教学要从教师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练习诵读为主;“一个转移”是把立足点从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学生诵读上来。这两个“一个”的核心就是要加强诵读教学及其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