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故事配乐辛德勒名单.wma
1奥斯维辛(第七组).ppt
1奥斯维辛(第三组).ppt
1奥斯维辛(第五组).ppt
1奥斯维辛(公开课版).ppt
1奥斯维辛(完整版).ppt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未修改).doc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案.doc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镇赉县第一中学 语文组 王蕾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新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将求真实性、及时性,同时还要具有独特性。本文不仅能够有效地报道新闻事实,更凭借其作者在新闻中的特殊参与方式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与警示,成为新闻史上的名篇。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一册第四单元宗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对于新闻作品的学习要求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体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
本文是新闻史上的名篇之一,以记述记者本人及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为主要内容,反映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在黑暗与光明、森冷与温和、历史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教材将本文安排在《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之后,可以使高一学生进一步认识新闻的不同写法,感受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
2、 目标的确定及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根据新课表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多媒体引导,让学生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初步的了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诵读法,使学生在自读、齐读、提问诵读中体会作者渗透的思想感情;
(3)通过讨论法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讨论中博采他人之长,阐述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3、 重点、难点的确立及分析
为实现新课标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结合当前时代,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提升到对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我将本课的
教学重点设定为:
找出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的语句;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中重点语句的分析认识到战争的罪恶;
分析本文题目的含义。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新闻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已有所接触,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也已经了解了新闻的定义、结构及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但是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对文章地分析、鉴赏,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由浅入深,并着重要求学生讨论合作。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引导,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找出并分析文中关键语句的能力,认识战争带来的灾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诵读法等。
四、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关键语句的含义。
五、教学程序
1、导入课文
通过一个15岁少年的故事,结合多媒体展示简要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情况,使学生初步感受纳粹的罪恶,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研读课文
(1)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作者与参观者感受的语句,画出读后留有深刻印象的事实,思考本文题目的特殊含义。(这三个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有梯次,既能够使程度稍差的同学得到找到答案的成就感,又能够使程度稍好的同学有机会进行更有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