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课时,约7500字)
《雨的四季》教案
安徽省宿城一中语文组 李李
教学目标:
一、 感受文章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鉴赏能力;
二、 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比较阅读,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 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提升鉴赏品位。
教学重、难点:
欣赏文章画面美,能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比较阅读,提升鉴赏品位。
教学设想:
作为散文,画面美是本文最为突出的特色,因此,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画面美,同时联系相关文章进行深入感受以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感情是教学的第一步;
优美的语言及外露的情感是本文的又一特色,所以在写作手法的总结中,由学生共同归纳并安排相应的练习以明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屏幕展示雨丝飘洒的画面,同时配以音乐“献给爱丽斯”)
一、 导语设计
教室外虽是阳光明媚,冬意浓浓,而室内却雨丝飘洒,音乐悠扬,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优美的音乐,走进飘洒的雨丝,走进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中。
二、 题解
辨析“雨的四季”和“四季的雨”:后者单纯强调一个“雨”字显得呆板、生硬,而前者则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三、 配乐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多媒体配乐及画面;找学生诵读;提示三种欣赏方式,即看课文听读、轻声和读、闭目倾听。)
四、 让学生自由谈谈感受体会
明确:散文又叫美文,本文若用一个字概括即为“美”字,而鉴赏散文的美可从三方面进行: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它的画面美。
五、 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文章的画面美
1、 提问:你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一幅画面?为什么?
2、 明确:
A春雨后景观
这里写春雨并非写春雨本身,而是写春雨后的景象。作者调动了各种感官,从视觉到听觉再到嗅觉,写出了春雨“驱走冬天”使世界改变了姿容,充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属于典型的侧面描绘。
这和咱们以前学过的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的“春雨”图的写法是截然不同的。他用的是正面描写。
(一起背诵《春》中的“春雨”图,屏幕展示画面及文字。)
当然,在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种对春雨的描绘,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里也有一段经典的描绘。(屏幕展示画面及文字。)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在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显然,这一段对雨的描绘侧重于理性,充满着理性的思索。由以上阅读及分析咱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