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70个字。

  化石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观看恐龙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5.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