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10份)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 6-1活页 Word版含解析.doc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 10-1活页 Word版含解析.doc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 10-相关读物 Word版含解析.doc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 6-相关读物 Word版含解析.doc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 7-1活页 Word版含解析.doc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 7-相关读物 Word版含解析.doc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 8-1活页 Word版含解析.doc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 8-相关读物 Word版含解析.doc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 9-1活页 Word版含解析.doc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 9-相关读物 Word版含解析.doc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必须极言规谏 极言:竭力陈说。
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忤:冒犯,触犯。
C.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勖:慰问。
D.但思正人匡谏 正人:正直的人。
解析 C项,勖:勉励。
答案 C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①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假:不真实。
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寻:不久。
B.①必须极言规谏 极:竭力。
②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理:道理。
C.①冀凭直言鲠议 鲠:耿直。
②陛下开圣虑,纳刍荛 纳:采纳。
D.①喜则滥赏无功 滥:泛滥。
②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安:怎么。
解析 A项,“假”,动词,改换。B项,“理”,顺,指天下太平。D项,“滥”,不切合实际,不加选择。
答案 C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①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②至于隋炀帝暴虐 ③必须极言规谏 ④便即护短不纳 ⑤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⑥遂答云“业已为之”
A.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解析 在所给的六个语句中。①②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完全相同。①“举措”在文中的意思是“言行举止”,②“至于”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
答案 D
4.下列各组句子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居:接受。
B.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恶:厌恶。
C.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溢:洋溢
D.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是:这样。
解析 C项,“溢”的意思是“流露”。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离散天下之子女
A.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B.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C.屠毒天下之肝脑 D.名之为独夫
解析 例句和C项均为使动用法。A项为形容词作动词;B项为名词作动词;D项名词作动词。
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 B.亦犹夫人之情也
C.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D.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
解析 B项,“夫人”在这里指一般人,普通人。
答案 B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②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③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 ④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⑤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⑦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⑧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A.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③⑤/②④/⑥⑧/⑦
D.①②③/⑤⑦/④⑥/⑧
解析 在所有分组中,A项正确,①③⑤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顺承;⑥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后,补充音节;⑦连词,
……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明知合行大路 合:应该。
B.略晓其义即厌之 厌:厌恶。
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克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等,使之合乎天理。
D.里面煞有工夫 煞有:很有。
解析 B项,厌:满足。
答案 B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欲别求书看 别:另外。
B.只恁昏塞不通 恁:这般。
C.明知合行大路 合:应该。
D.试自睹当自家 当:理当。
解析 D项,“当”应为“本”“此”。
答案 D
3.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略晓其义即厌之②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B.①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②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C.①乃为人欲引去②古之学者为己
D.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②此须明理以先之
解析 A项,①代词,书;②代词,人心。B项,①表对象;②表比较。C项,①表被动;②介词,为了。D项,都是介词,把。
答案 D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
……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B.龙洞山农叙《西厢》
C.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D.言虽工,于我何与?
解析 B项,“叙”同“序”,作序。
答案 B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 丑:厌恶、憎恨。
B.非内含以章美也 章美:文章华美。
C.矮人何辩也 矮人:见识少,没有鉴别力,惯于随声附和的人。
D.药医假病,方难定执 定执:固定不变。
解析 B项,章美:美好。
答案 B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B.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
C.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D.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解析 B项,“道理”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文中的意思是指“道学家的荒谬的说教”。
答案 B
4.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同类的一项是 ( )(3分)
A.文假文平 B.笔之于书
C.有闻见从耳目而入 D.决定目之为经矣
解析 C项为动词活用为名词,其他三项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C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夫童心者,真心也
A.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B.言虽工,于我何与
C.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
……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俟其生芽 俟:等到。
B.即栽于亩中 即:即使。
C.水火未济 济:帮助。
D.其再栽秧 再:第二次。
解析 C项,“济”是调和的意思。
答案 C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早者七十日即收获
B.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C.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D.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解析 C项,“十七”“十三”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十分之七”和“十分之三”。
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②酒皆糯米所为
B.①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②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
C.①其谷种亦耐久②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D.①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②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解析 A项,都是动词,制造。B项,①助词,的;②代词,指代铁器。C项,①代词,那些;②代词,它的。D项,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
答案 A
4.与“最迟者后于清明”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3分)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初觅炬倩导,亦俱以炬应 B.乱石轰驾,若楼台层叠
C.余岂能以身殉耶 D.见余辈皆顶额称异
解析 B项,“驾”通“架”。
答案 B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束涧下流,夹峙如门 峙:耸立。
B.水穷于下,窍启于上 启:开启。
C.初觅炬倩导,亦俱以炬应 倩:依靠。
D.樵者腰镰,耕者荷锄 荷:背、扛。
解析 C项,“倩”的意思是“请,央求”。
答案 C
3.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自西而东
A.而耻学于师
B.樵者腰镰
C.后蛇伏以进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解析 B项,名词作动词,和例句一致。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C项,名词作状语;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B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3分)
A.在石隙中转折数级而下
B.由其隙皆可攀跻而上
C.行人之负载者,接踵而至
D.阔亦如之,然其下甚燥而平
解析 D项,“而”是连词,表并列,其余为连词,表修饰。
答案 D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
……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而其中小有舛漏 舛:差错。
B.多一篇之损矣 损:损失。
C.士当以器识为先 器:器量。
D.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 奖:奖励。
解析 B项,损:危害。
答案 B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 绝:断绝。
B.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谀:谄媚。
C.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就:成就。
D.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摭:摘取。
解析 C项,“就”的意思是“完成”。
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B.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C.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D.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
解析 D项,“学者”在文中指“学习的人”。
答案 D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 ②乐道人之善也 ③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④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⑤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⑥何文人之多也
A.①④⑥/②③/⑤ B.①④/②③/⑥⑤
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④/③⑤/②⑥
解析 A项,分类正确:①④⑥用
……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儒者欲尊德性 尊:尊崇、推崇。
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大雅:诗经中的一种文体。
C.究其所以纷纶 究:探究。
D.阳明得之为事功 事功:事业和功绩。
解析 B项,大雅:才德高尚的人。
答案 B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而为经世之书 ②圣如孔子,言为天铎
B.①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②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
C.①知有史而不知有经 ②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D.①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②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解析 A项,①动词,写作;②动词,是。B项,①介词,表对象;②介词,表比较。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D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用。
答案 C
3.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 )(3分)
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B.朱陆异同,干戈门户
C.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D.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解析 A项,“行事”,文中指具体的历史事件。B项,“干戈”,文中是动词,动干戈。C项,“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D项,“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
答案 C
4.下列各项中的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彼不事所事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遽:立刻。
B.然二者颇难分别颇:很。
C.稼轩之词豪豪:豪迈。
D.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衡:衡量。
解析 A项,遽:匆忙,草率。
答案 A
2.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由分:区别。
B.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树立:建树。
C.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阑珊:辉煌。
D.无矫揉妆束之态 妆束:妆扮。
解析 C项,“阑珊”的意思是“稀疏”“将近”。
答案 C
3.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3分)
A.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解析 A、C、D三项中的“为”都解释为“是”;B项中的“为”解释为“被”。
答案 B
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3分)
A.白鸟悠悠下 B.昨夜西风凋碧树
C.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D.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
解析 B项中“凋”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C、D三项中加点的字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B
5.下列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3分)
A.采菊东篱下
B.恐为晏、欧诸
……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始于困者终于亨 亨:通达。
B.目击之而身历之 历:经历。
C.以写故国之戚 戚:悲戚。
D.自律的也 律:规律。
解析 D项,“律”的意思是“约束”。
答案 D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 遽:立即。
B.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 袭:沿循。
C.逮于周秦诸子之书 逮:及,到。
D.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俟:等待。
解析 A项,“遽”的意思是“就、遂”。
答案 A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①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
②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
③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
④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⑤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
⑥而惩黛玉之孤僻
⑦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
A.②④⑤⑥⑧ 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④⑦⑧ D.②③④⑥⑧
解析 ①“世间”在文中的意思是“现实”的意思。⑤“盲目”在文中的意思是“不可知,不可预料”的意思。⑦“非常”在文中的意思是“不同寻常”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是表程度的副词。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3分)
A.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历之
B.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