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有教学设计和同步练习,约4630个字。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基础练习
1.陶渊明名____,字____,____时代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成语来源于《桃花源记》。
3.比较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词语古义今义
妻子
无论
绝境
交通
语段训练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解释下列词语。
(1)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
(2)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1)渔人甚异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明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
A.暮春花落时B.深秋季节,百花凋谢之时
C.冬末初春时节,春水暴涨之时D.初夏水涨之时
8.“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的含义是()
A.暗示渔人虽发现桃林,但却不知道它的确切地点
B.沿着溪水走,没有留神路程的远近
C.两岸景色很美,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很远
D.带点神秘色彩,故弄玄虚
9.第1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