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课时,约8900字。
三块钱国币
湖南娄底蓝圃学校 刘玛林
教学目标
1.了解独幕剧的特点。
2.分析剧中人物形象及语言、情节安排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体味形象、生动、富于个性的人物语言,欣赏戏剧蕴含的轻松机智的诙谐和幽默。
4.学习剧中大学生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认识旧时代阔太太身上的霸道和自私。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李健吾先生曾说:“我们写戏、演戏是‘巴结’群众,而丁先生写的戏是征服观众。”他所说的丁先生就是丁西林,被人称为“独幕剧的圣手”。今天我们看看这“圣手”是“名不虚传”呢还是“名不符实”。
二、简介作者作品
丁西林(1893—1974),字巽甫,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人。青年时期留学英国,在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20年,留学归国。之后曾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所所长。自幼喜爱文艺,从事业余戏剧创作,逐渐成为“五四”以来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戏剧作家之一。可以说,他既是一个出色的剧作家,又是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科学(物理)与艺术(戏剧)思维”相反相成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五四”时期以《一只马蜂》、《压迫》等世态喜剧而蜚声剧坛。之后曾一度沉默,在抗战热潮中,又重新提起了笔,先后发表了《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多幕剧)等喜剧作品。
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一位有独特风格的喜剧作家,特别是在独幕剧方面,成就突出,被誉为“独幕剧圣手”。他的创作深受英国近代喜剧(尤其是幽默喜剧)的影响,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喜剧模式,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寻找喜剧因素,把英国式的基于语言技巧和行为矛盾的幽默喜剧风格,都带给了国人。其创作的出发点,往往不是社会、历史、现实中的“问题”,也不是“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家的眼光,而是以一个喜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结构具有喜剧意味的戏剧。选材大多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戏剧冲突无非是恋爱、婚姻关系和特定情境下的微妙心理;而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机智和幽默,他的剧本里充满了机智、幽默的警句,是以语言自身的戏剧性来直接获取效果的。
其中,《三块钱国币》写于1939年,显示出了剧作家善于从人物性格差异与碰撞中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喜剧性的特殊才能。
三、感知课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内完成。由于独幕剧的演出要受到较为严格的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本剧为独幕讽刺喜剧,剧情简单。女仆李嫂不慎打碎了主人吴太太的一只花瓶,吴太太强迫她按原价赔偿三块钱国币。住在同院的大学生杨长雄极为愤慨,与吴太太发生口角。杨气急之下摔碎另一只花瓶,无可奈何地送上三块钱国币,完成全剧。
四、理清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 情节概括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开棋
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吴杨二人进行正面交锋
高潮——杨忍无可忍,打碎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无可奈何,赔偿吴三块钱国币
2、 矛盾分析
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间(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矛盾冲突(焦点)。(矛盾集中,结构严谨)
着力描写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
第一次,争论的焦点是李嫂该不该赔花瓶;
第二次,焦点是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
第三次,是由大学生骂女主人是“一个无耻的泼妇”引起。
3、课文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