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10890字,答案扫描。
昆明第一中学
2014届高中新课程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1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很广,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孝”也由对族申老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之下,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际关系的孝道思想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子弑父、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整饬社会秩序、重建孝道伦理的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在儒家经典《孝经》中有一句话:“孝乃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从理论上肯定了孝是人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有子继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以说这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展。有一次,曾子问孔子“孝”是不是就等于“从父之令”,缺乏自己的独立意志和价值的准则呢?孔子的回答是:“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如果上级或者长辈言行不义,就可以阻止或者不执行。可见,“义”是超越了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的。“孝”不是无原则的服从,而是学道的表现和成就,是对自己内心最高价值准则的服从。
其次,孔子认为特神上的孝,意义远大于物质的供养。关于这一点,孔子在《论语》中多有论述,对不同弟子的提问,他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其中的要义都是一致的。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养是孝的观念是有问题的。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白:“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就是家里豢养的动物,都能在物质上被给予很好的照顾,那么给父母的物质供养就不足以成为孝与不孝的分界线。要做到面对父母的时候,不厌烦且有愉悦之色,是最难的。如果整天摆着一副臭脸,父母就是天天食鲍鱼吃燕窝也不会开心,因为父母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在父母眼里,子女的陪伴和关切比物质的丰盛要重要得多。
再次,孝道对政治能够起到作用。孔子认为,在家族里对长辈的孝敬,对兄弟的爱护,可以维护一个家族的正常秩序,这是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当然是为政的一个方式。孔子还解释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在他看来,倡孝实际上就是一种用德行来影响政治,用于社会与百姓,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略。因此,孔子及儒家主张用孝教化百姓。先秦儒家考道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使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在中国社会舞台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汉以后“以孝治天下”的格局贯穿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
最后,《论语》中提到,孝不仅是生养,还是死葬;不仅是对人生前的尊敬,更是对死后亡灵的 尊重,慎终追远,这才是孝的完结。比如孟懿子问孝,子日:“无违。”就是说不管长辈是否在世都必须按照礼节来侍奉他们。对于丧葬的礼节,孔子认为并不是越隆重奢靡越是孝。孔子重视的是心,而非物质。他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强调“哀戚”的神色,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忧伤,就是对死者最大的祭奠。同时,儒家又认为这种悲哀之情是有节制的,要“致乎哀而止”。
虽然在《论语》中,只有十九处明确地提到了“孝”,但是那些关于祭祀、关于忠、仁的阐释是 跟孝不可分割的。从《论语》到《孟子》、《苟子》和《孝经》以及后世诸多的儒学经典,都清晰地记录了“孝”的发展轨迹。无怪乎有学者认定,中国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孝的文化。当然在谈到孝道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过分绝对、片面地愚孝和死板遵守儒学教义对民族精神的伤害,对于每一种思想,我们都应当审慎和警惕,保持客观的研究娄态。
1.下列有关“孝”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中,“孝”字由“老…‘子”二字组成,象征着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
B.“孝”起初的意义只涉及到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等,与今天我们理解的意义有很大差别。
C.儒家经典认为,唯有孝是做人的根本,是仁的基础,是人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D.孝不是无原则的服从,不等于“从父之令”,而是对自己内心最高价值准则的服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孝”由对族中老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B.“义”可以超越孝,如果上级或者长辈言行不义,就可以阻止或者不执行。人应当尽孝,但不能缺乏自己的独立意志和内心价值的准则。
C.倡孝可以直接地实现从孝到忠的目的,所以倡孝有利于社会安定。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用德行来影响政治,维持社会秩序的治国方略。
D.丧葬的礼节并不是越奢靡隆重越是孝,发自内心的忧伤,就是对死者最大的祭奠。同时,儒家又认为这种悲哀之情要有节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期子弑父、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说明在礼崩东坏的社会状况之下,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际关系的孝道思想受到了严重冲击。
B.物质的供养比不上子女的陪伴和关切,父母最需要精神上的孝。做到面对父母的时候,不厌烦且有愉悦之色,是好的尽孝。
C.孝不仅是生养,还是死葬;是对人生前的尊敬,更是对死后亡灵的尊重,也就是说不管长辈是否在世都必须按照礼节来侍奉他们。
D.儒家经典中关于“仁忠”的论述都与“孝”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孝”的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傅友德,其先宿州人。元末走武昌,从陈友谅,无所知名。太祖攻江州,至小孤山,友德帅所部降。帝与语,奇之,用为将。从常遇春援安丰,略庐州。从征武昌,城东南高冠山下瞰城中,汉兵据之,诸将相顾莫前。友德帅数百人,一鼓夺之,流矢中颊洞胁,不为沮。同陆聚守徐州,元将扩廓遣将李二来攻。友德度兵寡不敌,遂坚壁不战,以二千人溯河至吕梁,登陆击之,敌败去。度且复至,亟还,开城门而阵于野。李二果至,鸣鼓,士搏战破擒二。召还,进江淮行省参知政事,鼓吹送归第。元丞相也速来援青州,友德以轻骑诱敌入伏,奋击之。洪武三年,蜀将吴友仁寇汉中。友德以三千骑救之,攻斗山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