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小题,约8040字,答案扫描。

  天津市五区县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第Ⅰ卷  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发酵(jiào)    包扎(zhā)   瞥一眼(piē)    垂涎三尺(xián)
  B.缱绻(quǎn)    内讧(hòng)  一刹那(shà)    真知灼见(zhuó)
  C.恫吓(dòng)    挑剔(tī)    压轴戏(zhòu)   怆然涕下(chuàng)
  D.奇葩(pā)      追溯(sù)    解剖图(pōu)    风流倜傥(dǎ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安装  爆发力  敷衍塞责  珠光宝器
  B.刚健  绊脚石  妄自菲薄  含辛茹苦
  C.勾消  肇事者  文过饰非  以逸待劳
  D.静谧  副食店  纷至踏来  墨守成规
  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空气质量问题是    群众生存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政府部门要花大力气、下大工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不断提升空气质量,改善百姓生存环境。
  ②浙江义乌在创新公务员任用制度上不断地探索,引入了市场化聘任模式,试行了公务员聘任制。这不仅点到了问题的穴,抓到了矛盾的脉,更是从制度层面上为组织建设添了    的一笔。
  ③根据报道,第三方评价人员从人大政协、党政部门代表以及群众和律师代表中完全    抽取,然后根据当事人和被投诉部门间进行陈述讨论,评价人员通过票决评价信访问题中行政行为是否到位合理。
  ④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大势所趋、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A.关乎  浓墨重彩  随机  人心所向
  B.关于  丰富多彩  随意  人心所向
  C.关乎  浓墨重彩  随机  民心向背
  D.关于  丰富多彩  随意  民心向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的“四个一批”工程,要选拔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水平精湛的作家、艺术家,这鼓舞了很多优秀的民营剧团的演员。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不竭源泉。解决中国问题、立足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是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关键。
  C.中方重申,日方对钓鱼岛采取任何单方面行动都是非法、无效的,都改变不了钓鱼岛及其附届岛屿为中国固有领土。
  D.如果说党的十七大报告更多将教育视为“改善民生之基”的话,那么到了党的十八大召开的今天,通过教育促进“社会公平”,已是新的主旋律。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奇,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强国之梦。中国梦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
  B.如何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为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这极大考验着改革设计者的思维和理念、勇气和智慧。
  C.经济学上有个理论叫“帕累托改进”,它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大意是指在不损害所有人利益的前提下,使一部分人的状况得到优化。
  D.美国现代著名思想家罗尔斯在《正义论》的开篇写道,“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如果在一个社会,人们获取机会、财富不是靠奋斗,而是靠权力和身份,那么这样的社会不会太平。
  二、(9分)
  从道不从君
  “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号,出自《荀子•臣道》。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承传和发挥。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明确宣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但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位。称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可见荀子秉承的民本主义主张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和基础的。民众不过是水,而君主则是凌驾其上的舟舆。水是工具或手段,而舟舆才是主体,才是目的。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所谓重民爱民,无非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脉相承。
  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春秋以来,道在道路、道理含义基础上升华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概念。然而,先秦诸子的“道”具有主观性的终极价值,含摄的乃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而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对先秦诸子来说,“他们全部思考的是对曾经称为‘天’的权威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之瓦解的回应;而且,对于他们所有人来说关键问题并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里’的问题,这是规范国家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有人将道与真理等量齐观,但我们知道,首先,“道”是主观建构之“路”,其本质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具有绝对性和先验性。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而“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第三,“道”追问“可”与“不可”;“真理”追问“是”与“不是”。荀子之“道”与真理无关,归根结底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就本质而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
  “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从道不从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而不是君主个人奉为终极权威。
  节选自《光明日报》
  6.下列对“从道不从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道不从君”作为口号曾想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
  B.“从道不从君”作为精神被推祟,虽不是苟子的本意,但作为口号被提出,却是荀子的发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