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9240字,答案扫描。

  试卷类型:A
  2014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二)
  语  文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号,出自《荀子•臣道》。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承传和发挥。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生活在战国末的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明确宣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但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位。他比喻道:“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可见荀子秉承的民本主义主张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和基础的。民众不过是水,是马,而君主则是凌驾其上的舟舆。水和马是工具或手段,而舟、舆才是主体,才是目的。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所谓重民爱民,无非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脉相承。
  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春秋以来,道在道路、道理含义基础上升华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概念。然而,先秦诸子的“道”具有主观性的终极价值,含摄的乃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而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有人将道与真理等量齐观,但我们知道,首先,“道”是主观建构之“路”,其本质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具有绝对性和先验性。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而“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第三,“道”追问“可”与“不可”;“真理”追问“是”与“不是”。荀子之“道”与真理无关,归根结底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就本质而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在荀子心中,“道”的这种本质属性十分明确。荀子的“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是借助先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
  “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从道不及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而不是君主个人奉为终极权威。
  (摘编自马作武《从道不从君》)
  1.下列对于荀子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之“道”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且内涵丰富的概念,也是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概念,其早期意义是道路、道理。
  B.荀子之“道”与孔、孟之道一样,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是借助先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致治的一般原则。
  C.荀子之“道”与真理没有关系,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
  D.荀子之“道”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道不从君”这句口号,出自《荀子》一书,但这样的口号却并非荀子原创,其蕴含的精神荀子也并不是要完整继承。
  B.“从道不从君”意味着不再是对某个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而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
  C.荀子主张重民爱民,安政惠民,无非是把百姓当作手段和工具加以利用,这与西周以来统治者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脉相承。
  D.“道”与真理无关,“道”是主观建构之“路”,是多元、可变的,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是唯一、永恒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道不从君”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人格独立,激励着无数文人士子勇敢地反
  抗君主,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
  B.荀子认为君与民是主从身份及地位,这一点,他和孟子的观点不同;孟子认为,君民是对等关系,甚至“民贵君轻”。
  C.“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个比喻可见荀子对百姓作用的清醒认识,但这个比喻只不过把民众当作工具,君主才是主体。
  D.“从道不从君”并不意味着逢君必反,只要君主能遵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那么对这种君道也可奉为终极权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屈伸,字引之,任丘人。成化末进士。选庶吉士,授礼科给事中。弘治九年,京师民讹言寇近边,兵部请榜谕。伸言:“若榜示,人心愈惊。昔汉建始中,都人讹言大水至,议令吏民上城避之。王商不从,顷之果定。今当以为法。”事遂寝。寇犯大同,游击王杲匿败绩状。伸率同官发之,并劾罪总兵官王玺等。屡迁兵科都给事中。泰宁卫部长大掠辽阳,部①议令守臣遗书,称朝廷宽大不究已往,若还所掠,则予重赏。伸等言:“在我示怯弱之形,在彼无创艾之意,非王者威攘②之道。前日犯边不以为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