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小题,约7840字。

  天津市蓟县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札(zhá)记      星宿(xiù)    蛊(gǔ)惑人心      苦心孤诣(yì)
  B.摘(zhāi)要     剖(pāo)析    清沁(qìn)肺腑     含英咀(jǔ)华
  C.洗涮(shuàn)    亵(xiè)渎    颠沛(pèi)流离     应(yīng)运而生
  D.惩创(chuàng)   手拎(līng)   概不赊(shē)账     恬(tián)不知耻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工夫 功夫 气冠长虹 学贯中西 温良恭俭让
  B.报到 报道 精忠报国 以德抱怨 慷他人之慨
  C.胃口 肠胃 形迹可疑 行踪无定 人不可貌像
  D.配备 佩带 受制于人 依法惩治 一言以蔽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赏读古代诗词时,我们耳边常会响起诗人们放达的歌声,“   ”就是这种情怀的体现。
  (2)小王设计的方案终于获得通过,他难以   自己喜悦的心情,忽然站起来大呼:“成功啦!”
  (3)然而,我   从来没有问过父亲的生日在哪一天,   没有为他庆祝过一次生日。
  A.老夫聊发少年狂    抑制    竟/更
  B.暮霭沉沉楚天阔    抑制    却/也
  C.老夫聊发少年狂    克制    却/也
  D.暮霭沉沉楚天阔    克制    竟/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办事、想问题都应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B.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的美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C.我们要改革和完善符合科学技术发展客观规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同经济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科技新体制。
  D.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肢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 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5.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予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B.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C.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C.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
  D.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