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010个字。

  第18课吆喝教学设计
  教与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教与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3.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教与学方法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是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因此,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讨论,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拔,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课时:2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
  提示: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21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