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选出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br>
A立仆(pǔ) 惩创(chuàng)孱头(càn)似(sì)乎<br>
B茅厕(si)冠冕(miǎn)糟粕(pò)给(jǐ)予<br>
C煤屑(xiè)妙处(chù)曲(qǔ)折 朗(lǎng)照<br>
D汩汩(gǔ)意赅(gài)端倪(nì)浸渍(zì)<br>
2、 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br>
A、凝碧 幽僻 残羹冷灸 B、纳粹 藏蛰 故弄玄虚<br>
C、风致 丰姿 陨身不恤 D、描摹 摩登 焦燥不安<br>
3、 实词使用正确的一组是<br>
(1) 当代中国的广大青年,要努力_____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br>
(2) 真的猛士,敢于_____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br>
(3)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_____,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br>
A、担负 直面 间隙 B、担当 面对 间隙<br>
C、担负 面对 空隙 D、担当 直面 空隙<br>
4、 填入横线上的虚词,正确的一组是<br>
(1) 烟枪和烟灯的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_____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br>
(2)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_____有了一道波痕。<br>
(3) 要健康成长,_____学习书本知识,______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br>
A、只要 似乎 既 也 B、只要 似乎 不仅 而且<br>
C、倘使 宛然 不仅 而且 D、倘使 宛然 既 也<br>
5、 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组是<br>
A、树人中学是在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所私立高中。<br>
B、那惨不忍睹的场面一直浮现在我的脑际。<br>
C、王伟吃饭经常是挑三拣四的,就连一些海鲜也是浅尝辄止。<br>
D、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采取息事宁人的外交政策,割地,赔款,这简直无异于抱薪救火,薪不尽而火不灭。<br>
6、 与例句结构相同的一句是<br>
例句:他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br>
A、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br>
B、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br>
C、 我以为古人听了杜鹃声要断肠是一种心理作用。<br>
D、 校长请我们到办公室座谈。<br>
7、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r>
A、两个医学院的学生集体去大光明影剧院观看电影《生死抉择》。 B刚入学的新生在接受能力、反应速度和智力水平等方面有差别,关键在于以后学习的开发和引导。 C.在今年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中,七名铅球运动员因服用兴奋剂被责令回国不得参赛。 D.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br>
8、 选出不是复句的一项<br>
A、 只要天一亮,我们就出发。<br>
B、 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br>
C、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br>
D、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br>
9、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r>
A、 《国语》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有《春秋外传》之称。<br>
B、 在史学上,司马迁继承并发展了《战国策》的优良传统,写成了文史兼优的《史记》。<br>
C、 《记念刘和珍君》是歌颂“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赞歌,也是讨伐反动统治者的战斗檄文,又是唤醒庸人鼓舞后死者奋起斗争的革命号角,同时对惨案的教训进行了深刻的总结。<br>
D、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议论为主,并与记叙、抒情完美结合;论述全面、准确而又生动,逻辑严密。<br>
10、 以下对加点词语在具体环境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r>
A、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几个“她”均指代刘和珍)<br>
B、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br>
C、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br>
D、一百年前,在列强入侵、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一批爱国志士喊出了兴学图强的口号。北京大学在这种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