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作文教学呼唤教师的创新精神<br>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蔡作人<br>
(2000年10月20日于盐城)<br>
<br>
有一位中学生根据作文题意的要求,在对监考老师进行肖像描写时,把老师比作—只警犬,不仅被阅卷老师扣去作文二十五分之二十的分数,而且在事后又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其理由是他对老师极不尊重。此事触发我对为师之道进行一些思考。是的,这位学生所用的比喻确有侮辱老师人格、损坏师道尊严之嫌,与常人的感情相悖。但是,如果换个角度平心而论,这个比喻真的一无是处,需要如此严厉的扣分和批评吗?这样做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难怪报载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郁炳隆先生在阅评当年高考小作文时要发出慨叹:孩子的想象力哪里去了?由此可见,在某些老师的权威大棒的挥舞之下,孩子的想象的翅膀早已片羽无存,又如何能振翅高飞呢?况且受伤害、受影响的还不止这一个学生?我觉得,为人师者对此类学生及其作文,应该多给一些宽容与尊重,多给一些支持和鼓励,也开发一点创新的思维。归根结底,教师自身要具有一些创新精神,否则创新就会成为一句口号,我们也难以担负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的神圣职责。<br>
一、教师的宽容与尊重是学生创新的土壤<br>
有人曾作过—个有趣的实验调查,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对—个圆形展开想象,发现年龄越小的学生想象内容越丰富而形象、大胆而奇,年龄越大的学生却越相反。这个结果表明,想象力虽非与生俱来,却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但是由于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的桎梏严重地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致使学生本应随后天培养而丰富起来的想象力反而日趋萎缩匮乏,学生只知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缺乏想象力,更缺乏创新精神:究其原因,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扪心自问,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多少自由发挥的机会和驰骋想象的余地呢?对那些不合常理、不中规矩的奇思异想,又给了几分宽容,体现出几分大度呢?儿童本无邪。有人说,孩子犯错误,上帝都可以原谅。我们虽不是上帝,可作为教书育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理所当然也应该对学生产生的奇特想象、迸发出的创新思维的火花,采取宽容、尊重的态度,尽管它可能还很幼稚,或者不可思议。否则,学生刚刚展开的想象的翅膀将会被折断,所迸发出来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将被无情地浇灭,少年儿童那晶莹剔透、天真无邪的童心将会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br>
那位对一个比喻并不十分恰当的作文严厉扣分并严肃批评小作者的老师,不知是否会同意高尔基在文章中把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列宁比作一只好斗的雄鸡,说不定也要批评高尔基歪曲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形象,是大不敬了。正是有鉴于此,陶行知先生才谆谆告诫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