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教学导引 <br>
 1. 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驳论,就是反驳对方的论点,而且认定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不加以驳斥不足以正视听。驳论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把对方驳倒,而是要在驳倒对方的同时,把正确的观点告诉给读者。因此,驳论文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文章体裁,它只是议论文的一种写法,是“立论”的另一种形式。 <br>
 2.驳论首先要有驳斥的对象。选准驳斥的对象对于写好驳论文关系重大。为此,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br>
 ①确实存在。所驳斥的错误说法必须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自己杜撰的或设想存在、可能存在。用虚拟的靶子去射箭,是没有意义的玩笑。 <br>
 ②值得一驳。所驳斥的错误说法带有某种普遍性、危害性、严重性,不加以驳斥将会造成认识混乱、不良后果。不加以驳斥将不能够明辨是非,讨回公道。生活中的不正确的说法会有很多,但并不是都值得写一篇文章来加以驳斥的。 <br>
 3.抗日救亡的紧急关头,有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写文章错用词语、成语却茫然不知;名为“新解”,实则文艺鉴赏走入歧途;“病从口入”“食物相克”原本与事实真相不符;日本右翼分子奇谈怪论,企图以谎言掩盖事实,这是本单元五篇课文的驳斥对象。有的事关国家存亡、民族命运,有的涉及日常生活的习惯性见解,有的属于文艺鉴赏的误区;有历史的,有现实的,有大事、有小事,涉及诸多方面,无不值得一驳。 <br>
 4.驳论的方法,从理论上讲,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等。但在实际运用上,有时候界限并非十分清楚。有的文章很典型,有的文章综合运用多种驳论方法。这要针对具体文章做认真分析。驳论点,就是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和虚伪。驳论据,就是通过剖析揭示其论据的虚假性。驳论证,就是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存在的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的错误,证明其论据不能得出论点。这些理论上的说法,只有通过文章的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导引,才能让学生有所了解。一般来说,讲驳论是一个难点,尤其是驳论证,讲起来会更难一些。不过,这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机会。 <br>
 5.指导学生写驳论文,知识和方法固然要讲,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感情、态度和价值观”上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精神境界。否则,连靶子都找不准,又何谈驳论呢? <br>
 教学设计 <br>
 Ⅰ 阅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br>
 [教法] 鲁迅的文章,特别是他的杂文,具有很强烈的时代性和战斗性,而对于今天的初中生来说,读起来难免会有些隔膜。因此,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讲一讲本文写作的针对性,以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错误论点在当时的典型性和危害性,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价值无疑是必要的。 <br>
 本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驳论文,驳论的主要方式是驳论证。建议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第一步指导学生找出对方的论点,第二步找出对方用以证明其论点的论据,第三步组织讨论、探究,分析对方的论据能否证明他的论点,发现其中的逻辑错误,得出论据不能证明论点的结论,进而驳倒其论点。这三步中,第三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完成这三步之后,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和具体的实例,自然会推导出“驳论据”的理论知识。我不大赞成那种先讲驳论知识,再从文章中找出实例去加以印证的教法,因为那样做不符合一般的阅读规律。 <br>
 本文的语言值得揣摩、品味。鲁迅是个感情激荡、锋芒毕露的人。从文章的语言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对荒谬言论的切肤之痛和对中国的脊梁的热情赞颂。所以,应该花费一些精力去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浓烈的情感色彩。 <br>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