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30个字。
《塞翁失马》教案
李晶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读懂全文,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分析故事情节
2.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前面我们已经讲了这个寓言的意思,那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寓言的寓意。
2.自主回答:(1)这则寓言讲了几件事?是什么事?
(2)同样的几件事,在邻居和塞翁看来有何不同呢?
3.合作探究:从故事中明白什么道理?(多角度)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结合上面的问题和板书,小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所以,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以平静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4.质疑--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尽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同时,他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是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