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600字。

说木叶教案
全州三中  阳夏芸
由诗歌导入新课
名句填空:             ,不尽长江滚滚来。
美女妖且闲,采桑岐路间。 柔条纷冉冉,          。
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而用落木?曹植为什么不用枯叶、落木,而用落叶?
说木叶
本文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
 说明在诗歌中为什么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这个现象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懂得诗歌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能辨析诗歌中熟悉的意象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诗歌的趣味,提高赏析诗歌的水平
提高一个人的审美品位,完善一个人的素质
修养
学习重点难点1 了解诗歌的语言特质2  抓住文章的精髓
作者介绍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 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北大中文系教授。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摸清写作思路
方法  找体现写作思路的重要句子,再作分析综合。
1 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分析有典型意义的诗句出发,引出一个看法 )
2 先说明“木叶”就是“树叶”,词义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3诗人们“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4为什么“树叶”“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5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6“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这样前三段不仅说明“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而且开始触及其中的“奥妙”,于是有了第三段的末句:“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个‘木’字”。这一句也就成了下文的领起句。
分析“木”字要说明什么道理呢?
抓住重要句子
“首先我们似手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去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和末句“这还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言外之意)”和末句“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言外之意)”和末句“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第六段的首句“‘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这三段是阐述诗人们钟爱“木”的原因,从而揭示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最后一段作总结,说明诗歌中“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列举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 (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7)总结。说明诗歌中“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
思路:写作思路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分析诗歌中的具体语言现象入手,阐述诗歌语言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
就说“木”而言,本文的精髓是什么?
“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它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在第四段中作者从分析诗人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入手,指出“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许多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并引吴均、曹植的诗句将“树”和“木”的不同形象意境、作比较、从而得出结论:“木”,仿佛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二个特征是“木”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这种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又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这种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又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