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70个字。
《望岳》教学设计
秦桂红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特点。
2体会诗歌的意境,赏析精彩语句。
3.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一、导入:
1、下面的对联写谁?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诗圣——杜甫“五岳归来不看山”。今天我们随诗圣杜甫一起去领略五岳之首的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二、什么时候“望”: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李杜诗篇万口传”杜甫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李白的诗歌浪漫飘逸、雄奇豪放,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歌沉郁、凝重,是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
2、请同学对杜甫做补充介绍:诗圣、诗史、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代表作品:《前出塞》《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3、写作背景:(课件)
三、“望”到了什么: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件
1、指读,纠正字音,节奏
2、听配乐朗诵《望岳》,读出味道课件
2、学生自由朗读。
3、配乐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点评。配乐
4、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5、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课件
重点字词:岱宗未了造化钟阴阳曾眦会当凌
四、怎样“望”:赏析诗句,进入意境。课件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同桌交流板书:远望近望细望
精讲: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课件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里用了什么修辞?受,下句写泰山的巍峨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割”字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突出了泰山高俊奇险、遮天蔽日的形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