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00个字。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教材理解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家沈从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用极其优美的笔致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具有对抗赛性质的山野对歌;发乎性情、自然成趣的山路漫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的村寨传歌。且三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场景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文章声情并茂,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同时清新的结构、精彩的语言、各有侧重的场景描写也足以令人品味,赞叹不已。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感受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理解云南歌会的形式、内容、手法等特点。
3、过程与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方式,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味作者生动的语言,了解其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设想
语文教材选材范围广泛,古今中外无不涉及,许多篇目并不是学生阅历中的,《云南的歌会》所要描述的这种蕴含着浓郁民间文化气息的古老个与学生的生活空间有较大的距离。本文虽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但对初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它总归不如记叙文明了,不及小说来得跌宕起伏,再则身处浙东的学生极少有机会接触少数民族民歌,更不用说对云南民歌又怎样的认知了。因而如何在上课伊始创设情境,让他们乐于走进课文,寻找美点是首要考虑的。
如果按常规的上法,先整体感知文章结构,再逐一分析三哥哥会形式,然后总结归纳散文写作特色,必然索然无味,令学生生厌。虽然三个场景的描写各有侧重,但在学生眼里它的内容毕竟相仿。考虑到教学过程中要以引导学生赏析语言作为终极目的,因而可以通过设计富有趣味的、情境性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品,发表自己的探索所得,在互相交流补充中感受本文语言特色和云南少数民族浓郁的民歌文化。最好还能联系学生现实生活,拓展思路,进行写作或口语表达训练。
因此,我确立本课以赏析精彩生动的语言、多角度的描写为重点,以感受少数民族风情为难点,教学方法上采用情境教学方式,一激发学生读、品、说的兴致,鼓励富有创见的发现。目的在于通过本文的教读,使学生学会品读散文优美的语言,在情境中感受民歌风情,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步:激发情趣,进入意境
如何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自己的主观感受,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需要我们展开心灵的翅膀,利用我们的想象,神而往之,仿佛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