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 <br>
1.选出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 ) <br>
A.不省所怙(h ) 丞相薨(h ng) 嫠(l )妇 坻(ch )石 B.斗斛(h ) 万乘(ch ng) 幽邃(su ) 匏(p o)樽 <br>
C.兄殁(m ) 愀(jii )然 舳(zh )舻 桂掉(zh o) D.遽(j )去 辍(chu )汝 江渚(zh ) 横槊(shu ) <br>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 <br>
(1)莫如西归 (2)名之以其能 (3)泣舟之嫠妇 (4)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br>
(5)将成家而致汝 (6)余家是溪 (7)合流屈曲而南 (8)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br>
A.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B.①/②⑥⑦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⑥/③④⑤⑧ D.①/②⑦/③④⑤⑥⑧ <br>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br>
A.《陈情表》的"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谢贺。 <br>
B.《祭十二郎文》的"祭文",偏重于对死者的功业德行的颂扬和人生哲理的阐发. <br>
C.《愚溪诗序》的"序",文体的一种,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 <br>
D.《赤壁赋》的"赋",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 <br>
4.下列《陈情表》中涉及到的文化、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br>
A.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专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B.刺史,是一个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br>
C.死当结草,是《左传•宣公十五年》里的一个故事。后世用结草代指报恩。 D.太子洗马,太子的伴读。 <br>
5.下列《祭十二郎文》中涉及到的文化、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br>
A、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br>
B、十二郎的"郎",唐代的口语,对年轻男女的称呼,又称郎子。 <br>
C.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br>
D."彼苍者天"和"曷其有极"均出自《诗经》。 <br>
6.下列《愚溪诗序》中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br>
A.夫水,智者乐也——语出《孟子》。 B,宁武子"邦无道则愚"——语出《论语》。 <br>
C.超鸿蒙——语出《庄子》。 D.混希夷-------语出《老子》。 <br>
7.下列《赤壁赋》中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br>
A.苏轼在一年内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br>
B.纵一苇之所如。语出《诗经》。 <br>
C.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人常用来指代自己思慕的恋人。 <br>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是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 <br>
8.下列对《祭十二郎文》一文的分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br>
A.本文一反传统祭文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 以抑 <br>
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br>
B.作者在文中强调了骨肉亲情关系,突出了十二郎之死的意外,表达了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 <br>
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br>
C.本文祭的是死者,实际上既讲给其他活着的人听,也讲给死者听。生者(作者)和死者(十二郎) <br>
就像久 别重逢的亲人在一起回忆往事。 <br>
D.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 <br>
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 <br>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br>
A。东野之书,耿兰之报 B.又可冀其成立邪 C.驾一叶之扁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br>
4.与"不克蒙其泽矣"一句中"克"的意义相同的是:( ) <br>
A.克己奉公 B.克敌制胜 C.克勤克俭 D.以柔克刚 <br>
10.对下列句中"而"字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br>
(1)少而强者不可保 (2)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3)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4)吾尝终日而思矣 (5)积善成 <br>
德,而神明自得 <br>
A. 五个"而"字意义用法各不同 B.有四个"而"字相同 <br>
C.有三个"而"字相同,其余各不相同 D.有两个"而"字相同,其余各不相同 <br>
11.依据句法特点,对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 ) <br>
(1)而今安在哉 (2)兄殁南方 (3)何为而在我侧也 (4)予本非文人画士 (5)古之人不余欺也 <br>
(6)其又何尤 (7)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8)寂寥而莫我知也 (9)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10)得双石于潭上 <br>
A .①③⑥/②/④/⑤⑧⑨/⑦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r>
C.①⑥/②/③⑧/④⑤/⑦⑨⑩ D.①③⑥/②/④⑦/⑤⑧/⑼⑩ <br>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其”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 <br>
(1)郯子之徒 (2)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吾将哀而生之乎?” (3)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br>
(4)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 (5)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6)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br>
极夫游之乐也 (8)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9)其南为愚亭 <br>
A.(2)(4)(6)(8) B.(1)(3)(5)(7) C.(3)(4)(6)(7) D.(3)(6)(8)(9) <br>
13.请将下列加点的词按:A.名词活用作动词 B.名词作状语 C.使动用法 D.意动用法,进行分类: <br>
①粉墨登场 ②日积月累③损人利己④富国强兵⑤沐猴而冠 ⑥扬汤止沸⑦犬牙交错⑧不远千里⑨颐指气使 ⑩不可理喻(11)曲突徙薪 (12)礼贤下士 <br>
分类:A 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 <br>
14.下列对联与人物或地名联系错误的一项( ) <br>
A.''铜琶铁板,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黄州赤壁 <br>
B."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苏轼 <br>
C."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询三父子和韩愈、柳宗元、欧 阳修、苏轼四大散文家 <br>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 <br>
15.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有许多言简意赅,警动人的名句。选出对应作者正确的一项:( ) <br>
(1)惟陈言之务去。 (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r>
(3)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4)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br>
A.(1)杜甫 (2)柳宗元 (3)王安石 (4)老子 B.(1)孟子 (2)白居易 (3)苏轼 (4)孔子 <br>
C.(1)韩愈 (2)白居易 (3)王安石 (4)孔子 D.(1)朱熹 (2)刘勰 (3)苏轼 (4)庄子 <br>
16 ."壬戌之秋"是用的 ______ 纪年法,"至和元年"是用的______ 纪年法"七月既望"中"既望"是指__ <br>
___ ,"丁 卯三月之望"中的"望''是指______ ,"戊申晦"中"晦"是指 _______。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