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00字。
学科 语文 课题 3、星星变奏曲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
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
态度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自主备课
1.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配乐播放星空的画面)
仰望天上的星河,你曾想起过什么?是想起过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星河里散步?还是想起过嫦娥在月亮里望着星星飘过而有着难言的寂寞?有一位诗人,仰望星河,在这里诉说情怀.让我们伴着星星伴奏曲的旋律,走近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
二.介绍朦胧诗派及作者
多媒体展示:
1.朦胧诗
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