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40字。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材分析】本文是著名思想家罗素的一篇随笔,文章短小精练,层次分明,充满了理性的力量,字里行间饱含着巨大的激情,呈现出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其中对人类的拳拳关爱之情,尤其令人感动,体现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这篇文章设在第四专题的第二个版块“伟大的情思”,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人应该如何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进行探讨,它的意义在于影响学生的思维与心灵,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学情简析】高中生的可塑性比较强,知识储备也有一定基础,但是在自身情感体验方面比较薄弱,而平时与体验有关的课程也较少,因此学生对于罗素那种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不一定能够顺利的体会到。
【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
【教学方法】注重情感体验,确定话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与写作相结合,启发学生对人生价值进行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案】
1、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