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60字。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发现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
1, 指导学生朗读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 巡回点拨法:老师巡回走动,解答个别学生的一些疑问,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点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3, 讨论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针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谈话法:师生之间加强谈话,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一些真实想法,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序地进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 古往今来,人们曾经不止一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奥妙。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解答这个问题的。
2.作者简介:
师:哪位同学起来介绍一下罗素?(让学生起来介绍)
师:我做以下补充,(出示屏幕,让学生起来读)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后来成长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代表作有《幸福之路》、《自由之 路》《婚姻与道德》等。他被称为:
1,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2,未来时代的先知
3,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4,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3.朗读:
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出示屏幕)
1,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把文章默读一遍。(读完后让学生对有疑问的生字词进行互寻)
2,下面我们请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让2—3名学生朗读课文),并从字音感情上进行纠正指导。
遏(è)制 孤寂(j ì) 战栗(lì) 边缘(yuán) 微薄(bó) 赐(cì)予
4.分析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