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40字。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  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活跃一下气氛,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情感基础。课堂:由课前的歌曲提问: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什么?进而提问:在同学们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在老人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
  师:有3个学生回答了不同的答案。看来生活中事物的标准答案不止一个。
  真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以说: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二.整体感知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由此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为了使论点有力,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2. “用浪线划出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请组长把小组的共同见解作好记录。
  学生读书2分钟,然后自由交流:4—5分钟,由组长负责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做好记录,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的一组中去。
  交流见解
  第一题
  指导回答问题的思路:问题---观点---论证方式
  问题一: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观点1.渊博的学识2.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
  事实论据: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问题二:创造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观点411.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2.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