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50个字。
4.*外国诗两首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形象;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体会诗人对自然的感受,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审美意识。
●重点:
1.反复朗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生活情趣。
1.这两首诗都是田园诗,请你搜集资料,完成下面对田园诗的介绍。
田园诗以描写 自然风光 、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生活见长。诗人们以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中国田园诗代表人物有晋代的 陶渊明 ,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本课的两位作者都是外国诗人,请你补充完整下列资料。
济慈(1795—1821), 英 国浪漫主义诗人。生于伦敦,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其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较强。
叶赛宁(1895—1925), 俄罗斯 诗人。1916年第一部诗集《扫墓日》出版。1925年12月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3.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á(遐)想 qī(栖)息 静mì(谧)
巾guó(帼) 修qì(葺) guō guo(蝈)(蝈)
róng róng(茸)(茸)
4.根据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比喻沉浸于某种状态中程度很深。
(2)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指光线昏暗。
(3)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比喻十分寂静,这里是动词,指夜莺的歌声全部停止了。
(4)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止息,歇息。
5.朗读这两首诗,展开想象,用一句简单的话讲述你初读这两首诗的感受。
示例:
读了《蝈蝈与蛐蛐》,我感受到夏天有很多具有生命力的东西。
读了《夜》,我感受到全身心的宁静。
读了这两首诗,我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6.根据你对《蝈蝈与蛐蛐》的理解,说说你认为还有什么是“大地的诗歌”。
示例:
春天布谷鸟的叫声、夏天的蛙鸣、秋天的雁鸣,甚至小草树木的生长、凋落都是“大地的诗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