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830个字。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提要
1、背影
过记述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相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至爱,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倍加思念之情。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点明“最不能忘记的是他(即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回忆往事,追述父亲到浦口车站送“我”(作者)的情景,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2—3段),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4_5段),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第三部分(第7段),照应开头,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
一、结构精妙。作品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把题点了出来,但没有立即扣住背影做文章,而是从北京——徐州——南京,一路写去,似乎离开了题。其实,这为突出主题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父亲当时正处于奔丧、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境遇,即使在这样的境遇,还一如既往地爱护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这就更显示了父爱的崇高。接着,便刻画父亲的背
影,把情节推向高潮。最后,作者又以父亲来信为感情的触发点,尽情抒写内心的感受,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文章的布局由远及近,疏密有问,详略相宜,虚实相济,显得特别和谐匀称。譬如第1段至第4段,对祖母去世、父亲亏空没有实写,而对父亲怎样关怀儿子则写得比较翔实,这种安排是突现主题的需要,因为前者只是意在点染气氛,后者则和烘托背影有密切关联。
而刻画背影,作者也没有平均使用力量。如提到背影有三次,第一次是过铁道时,用笔较重,具体而细腻,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实中有虚。第二次是离开车站时,只是虚带一句:“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这因为前面已经对背影详写了,所以不必多花笔墨,但这淡淡一笔,把作者悲酸惆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敛。第三次则是结尾时提到的,这完全是记忆中的背影了,是多年后由强烈的思念而产生的景象,这虽是幻象,但也是实情,它把通篇的情感抒发到不可逾越的高峰。
二、语言朴实而简洁。作品全用白描记述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如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形象时用了这样的语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这些语言真是平白如话,但就是这么几句平自如话的语言,把父亲的穿着、体态、步履,买橘子的过
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使我们不仅好像看到了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而且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三、抒情深沉而自然。
1、四次写背影:难忘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
2.三次写“我”流泪:第一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动);第二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我的眼泪又来了”(惜别、不舍);第三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怀念、伤心)。
12.为人民服务
这篇演讲词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的讲演。
这篇演讲词的主题是“为人民服务”,围绕着这一主题,作者主要讲了以下内容:
第一段:指出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这一段由三句话组成,每句话表达一层意思。第一句表明我们的队伍是革命的队伍,第二句话写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第三句话指出张思德是队伍中的一员。
第二段: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联系上文,可以看出作者的逻辑思路是这样的: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是队伍中的一员,所以他也是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他的死就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因此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毛泽东的讲话,是深知张思德的经历有感而发。张思德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兵,在战斗部队打过仗、负过伤,在大生产运动中纺过线、烧过炭:从战士到班长,再从班长到战士,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其高尚品质十分可贵。所以,毛泽东在演讲中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