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00字。

  《赤壁赋》教学设计        
  苏轼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印发导学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苏轼,了解赋这种特殊的文体
  学习和积累第一段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段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及背景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2、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3、文体: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①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 
  ②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③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④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 
  ⑤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摛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