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16张,教案约2530字。

  概括)
  2、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寻绿(1-4)——喜悦
  赏绿(5-7)——满足
  绿    囚绿(8-12)——至爱
  放绿(13)——自由
  怀绿(14)——惦念
  这篇文章深深体现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四、分析文章
  1、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而不用其他字呢?
  (“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 , 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 , 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 安慰自己的心灵。)
  2、作者笔下的绿有什么特点?
  蓬勃、向阳、固执
  ①“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说明常春藤柔弱而又固执。
  ②窗外有什么力量使这株常春藤的细叶、卷须朝窗外生长?
  阳光和自由。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朝气蓬勃。
  3、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喜爱呢?
  结合时代背景和陆蠡其时其人来理解。
  ①陆蠡,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入文坛,后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翻译了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进步的陆蠡作了犯人被提审。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接下来自然就是酷刑了,不久便吐血而死。
  ②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本文是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在述说之中,有懊悔,有自责,表现出对常春藤品格的敬佩。在写作本文时,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共同呼声。陆蠡在这篇讴歌绿的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绿”的意蕴:
  1、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作者本人!
  2、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的人们!
  3、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五、文章主旨
  作者借物抒情,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热爱祖国、渴望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六、拓展延伸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艺术家为例吧……
  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自由发言。应该知道的正面的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苏轼、李白等。反面的有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
  总结语:艺术家的心灵和灵魂大都是纯净、复杂、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杀了,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拥抱善良和纯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结束语(生齐读):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七、作业
  模仿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来写一种植物。
  要求:字数200左右;寄托情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