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13张,制作较为精美,合作探究,展示反馈,精讲点拨等,教案约2350字。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导学式
  教具:多媒体   教师:谌新谋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授课时间:  2013.12.16.    授课班级:高一(3)(6)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 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诵读、文本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检查课文背诵情况《赤壁赋》二、三、四节
  三、自主学习
  (1)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相互交流、教师补充)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2)、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相互解决自读中的问题
  四、合作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