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020字。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特写的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培养速读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媒体选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问答环节。
同学们,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同时也是世界的一件大事。下面请一位同学播报这则新闻(同学们欣赏图片,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
2、欣赏有关香港回归的图片。我们从刚才所看到的照片中可以感受到交接仪式现场的庄严,还有人们欢庆回归的激动,但是我们这一则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却没有报道这些,它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文章,重新感受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
3、让边听边划出你认为打动心的、与学过的新闻不同的语句和场景,注意文中时间。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二、认识特写
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这些电视解说词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的文体就是特写。
媒体展示:特写的含义
抓含义中的关键词强化理解。“真实的再现”
三、小组的形式学习本文。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用上读书符号。
2、小组学习。
全文选取了几个场景。
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可以选择你喜欢或适合你组的方法进行学习。
建议使用方法:朗读体会、角色表演、抓住重点句或关键句体会深刻含义。
3、讨论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学习结果。
5、学生互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比较阅读
……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背景知识和本篇消息的特点;掌握生字词。
情感目标:了解沉痛的历史,了解法西斯惨无人道的罪恶行径,体会作者的沉痛心情和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冷峻的语言下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方法:阅读法、情感渗透法
情境导入: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普利策新闻奖图片。本文是一则消息报道,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上。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埃•姆•罗森塔尔的这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这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背景知识:
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抓取信息一般看标题和导语部分,进一步在主体里寻找。这是从新闻结构上着眼。重要的信息是新闻事实,阅读新闻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