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600字。

高考作文的个性与规范

思想感情与样式语言
[作文命题显示]
    写作能力的核心是思想感情;写作能力考查的核心也必然是思想感情。
[得到重要启示]
    语言表达的文采,文章样式的定型,可以也必须在备考中得到明确和提升。但是作为语言与样式灵魂的思想,它的丰富与深化需要生活锤炼,需要将应试能力的翅膀在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放飞。 
[示例·2003年·北京卷作文命题]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听人说,学生生活,转折不多,这个文题会使学生为难,甚至逼着他们说假话。我真不知道有哪个题目能让所有学生如履平地,进而写得异彩纷呈?        *
    “转折”真的不多吗?这本集子中,有一篇短文,《绝句中的转折》。这篇短文,不禁使我想到许多:“北雁南飞”是转折,“碧水回流”是转折,“路转溪桥”、“春风化雨”是转折,“怕上层楼”、“听雨僧庐”是转折,“柳暗花明”、“枯木逢春”、“落红狼藉”、“物是人非”、“春江水暖”、“悬崖冰解”、“天涯沦落”……不都是转折吗?                 *
    学生真的欠缺生活吗?                           “怕上层楼”----辛稼轩的转折                   
  辛稼轩捋捋胸前的长须,极目北方。凭依这小楼栏槛,能看清什么呢?                                                          
  ……隐约的,是齐鲁大地。一位俊秀少年,一袭白衣,一柄绢扇,兀立在这层楼之上,正面对稼轩。                                      
  “愁,是什么滋味啊?”少年浅笑,扬起扇子,直指南天。他身后正是北国九月,碧空如洗,秋高气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情不自禁,他吟起唐人名句。他年轻,真的,少年不识愁滋味。

   “如此良辰佳境,怎能不赋词一首?”少年锁紧眉头,双臂交抱,好一副老成姿态,“愁啊,愁啊,无愁,怎能赋得妙词?”徘徊中,悱恻缠绵,像春蚕吐丝,如蜡炬摇光,潺潺闪闪……
  “愁啊,愁啊,而今尝尽愁滋味!”稼轩怆然怅叹。恍忽间,韶华已逝,壮志飘零;孤独的,两鬓苍苍一衰翁!几十年沧桑,欲说还休!曾几何时,身为齐鲁侠士,高张义旗,亲率义军,霜剑铁衣,手缚叛将,跃马太行,杀透重围,直向长淮,奔回南国——盼望着,有朝一日,杀回北方,直捣黄龙;再登故乡小楼,重填新词,必是踌躇满志……     
 “却道天凉好个秋!”苍茫中,稼轩的身影,与暮色相融……

        “物是人非”----李易安的转折 
  风停了。落花余香氤氲,裹在碎在尘中……
  天色已晚。窗边,李清照慵懒地梳理着一头长发。铜镜中,一双大眼,清澈明亮。木梳过处,刺眼地,跳出一根、两根银丝。
  南国暮春,花柳阑珊,势难淹留。抿着嘴唇,清照的眼眶湿润了。
  多少次,她的魂魄,飞回遥远的故乡:是巍巍千佛山?是清清趵突泉?是静静大明湖?……              
  ……
  溪亭日暮,花香四溢。沉醉的女伴们,谁还记得归路?游兴已尽,沐着夕阳余辉,大家各自驾着小舟,摇向岸边。

迷茫地,误入藕花丛中;港窄船横,桨楫争嬉,大笑中,扑簌簌,惊起的,竟是一滩鸥鹭……
  “罢了!罢了!”清照摇摇头,“听说双溪那边,春色尚好——明诚,我们不如去那里泛舟吧?明诚——”
  这声呼唤,当然没有回应。一粒尘埃,伴着落花的芬馥,悄悄地,贴在她的鬓边。清照本一直躺着,这会儿倏然坐起,梳子,从手中滑落……
  “双溪的小舟啊,你载得起我这半老徐娘,可载得起我那一腔愁绪吗?”

“听雨僧庐”---- 蒋竹山的转折
  雨,点点滴滴,淅淅沥沥。蒋竹山卧在竹榻上,酣梦沉沉……
  恍惚间,一股脂粉之气,扑鼻而来;轻柔的,是一缕渺茫的歌声,歌声直透罗帐,愈发切近……竹山分明觉得,自己正当弱冠之年。“小柔!”他惊叫着爬起——黑沉沉,香气散尽,歌声消歇;空荡荡,红烛不见,暗夜无边。缓缓地,他又躺下了,阖上双眼……  

荡漾着,荡漾着,荡荡漾漾,水气升腾。朦胧间,竹山又在小舟中,江阔云低,断雁长唳,西风凄紧。“吾正值壮年,当一展宏图……”再度爬起——刹时,一切一切,全融于暗夜之中。似有一双大手,将他推倒榻上……
    雨,竹梢蕉叶,淅淅沥沥,檐头篱落,点点滴滴,天云谷雾,不知暂歇……
    天亮了。竹山枯坐榻边,慵懒地,闲观窗外云卷风舒。“班若波罗蜜……”不停又断续,含糊又清晰地,从隔壁传来。“唉!”轻吁一口气,竹山抖着双手,移向木桌……捧起那扇铜镜——“啪!”一失手,镜子摔落地上。慌忙俯身拾起——模糊的镜面中,映着两鬓,零星斑白……

宋词中的转折
  翻开《宋词》,词人历历,“转折”无数----
    
“怕上层楼”----辛稼轩的转折
  ……
     “物是人非”----李易安的转折
  ……
     “听雨僧庐”----蒋竹山的转折
  ……
  宋词只合暮年读,宋词只合暮春读,宋词只合暮雨读!一个分崩离析、外患内忧的暮鼓王朝,该如何敲响它的晨钟,如何迎来它的黎明呢?----宋词需要刚健的筋骨,时代期待真正的转折。
那么,学生欠缺的是什么呢?我用下面这篇作文,表明《转折》应该给我们哪些启发……
例文  转折

父亲是摄影记者,我也爱好摄影。在我家堆叠如山的摄影作品集中,有一册题为“转折”。                1
  作品集中多数是父亲的作品,其中有两幅他最为得意----一幅是一个小男孩转身回首的特写:乱蓬蓬的头发,脏乎乎的小脸,眼泪汪汪,手擦抹着鼻涕----这是我。父亲说,当时我将满三岁。那天他去郊区,看望插队时的房东,带着我,却完全忘记了我的存在。那间房里没有电视,没有玩具,更没有玩伴;两个大人聊得热热乎乎,我被冷落在一旁。父亲后来告诉我,他在和伯伯谈开发乡镇摄影事业的大事,可这和我有什么相干?我生日才只过了两次的!磨唧、哭泣、干嚎,甚至打滚,十八般武艺,全都无济于事,我只有拔脚就走!在陌生的乡间小路上,我趔趔趄趄地奔着,现在已全然不记得路边风物、心头感受,很可能只是一片空白。父亲不远不近地跟踪着我,以他专业摄影师的敏锐,拍下了我停步转身的刹那。细看照片,那一瞬间我的神情极其微妙:悲戚委屈中渗露着开朗和宁静,闪闪泪光里透射出喜悦的神采。父亲曾郑重解释:这是你由懵懂到理性的人生转折啊。是啊,当时的大情小节我已全都忘却,但转身回首间,似有天光开窍,却依稀在心……    

又一幅是父亲的得奖作品,照片上横写四个大字:“小平,您好”----父亲在国庆游行时拍的一张新闻照片。画面不用细说,大家都很熟悉。我问父亲,这张照片为什么不放进“庆典”、“佳构”或“金奖”,不放进那些名目更辉煌的册子?父亲反问,你不觉得“转折”更伟大些吗?中国喊了几千年“万岁”,皇帝倒掉又喊了几十年。直到“小平,您好”才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从此,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万岁”,不可能再用于十几亿炎黄子孙中的任何一个个人;从此,“万岁”,才可能真正属于神州大地和中华民族。是啊,在这平平实实四个字的背后,分明矗立着一位历史性人物的伟岸身形,奔涌着一代青年学子推卷起的时代洪流……      
作品集中也有少量我的作品,在这里也拈出两幅说说----                    *
  一幅照片有点模糊,是我从电视荧屏里抢拍下的。那天,在沈阳五里河足球场,中国队如能战胜阿曼队,就将提前出线,实现走向世界的伟大转折。我早早地支好脚架,调好焦距,对准荧屏……只见范志毅门前抢点,狮子甩头,将球摆渡给埋伏门前的郝海东,海东就势一蹴,皮球轻轻巧巧,滚入网窝。历史性的转折实现了!“郝董”高擎手臂,做出V形手势,同伴们从四面跑来祝贺。我突然注意到,“范大将军”,也奔跑过来,郝、范二人,挂着满脸汗水,紧紧拥抱在一起。中国足球积怨甚深的两员主将,一笑泯恩仇!五里河体育场,欢声雷动,灯如白昼!我按动快门,捕捉下这拥抱的特写,这颇有象征意义的镜头。是啊,正是中国足球的“将相和”,打造了中国足球历史性的转折……       
另一幅照片分外清晰,那是我精心拍下的特写镜头。画面展示出这样的景象:橙黄色的灯罩半撑开一柄光晕的伞,灯光静静涂撒在书桌上,照亮一摞摞参考资料,一张张模拟试卷:英语阅读、数学卷子、物理练习册。纸页松弛地展开,红笔、蓝笔、直尺、橡皮,散乱点缀其间:一个物件,一种色泽;一个物件,一只身影。堆积的本册中,一杯热茶特别显眼,轻巧、洁净的玻璃杯像一柱亭亭玉立的琥珀。琥珀的光泽晶莹,却又很难看透。从它宁静的液面,飘起一缕淡淡的热气。热气仿佛在光伞下盘旋,袅袅升腾,越过光的界限,躲进无边的静夜。我的记忆像照片一样清晰,那个夜晚,高三繁重的课业搅得我意乱心烦,胸腔有阴风怒号,脑海被浊浪排空。这时,妈妈无声地递过一杯清茶,我轻呷一口,茶香馥郁,似乎宁静的灯光沁满胸膛。一杯清茶呀,顿时潮平浪静,月朗风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