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69字。
心灵驿站
浙江诸暨海亮外国语学校 陈可英
从1991年8月到现在,藉着将近15年的探索和追求,我与《中天》与“导读”已有了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愫。我想说:是《中天》将我引领进一个个导读新境界,是导读引领我在语文教学路上一路阳光。
第一境界:摸石子过河——“为伊消得人憔悴”
1991年9月,我分配到诸暨五泄初中——这是设立为第一批导读联络点的学校。因为原先的导读员调走了,学校领导就把导读任务交给我,还告诉我:这是绍兴地区唯一的导读点,上一届的导读员可是省级先进呢。我顿时觉得这担子的分量不轻哪。当时启蒙我的是1991年第2期《〈浙江教育通讯〉的导读专辑》,开篇的本刊评论《导读——一项光荣的任务》无疑成了我的精神导师,而其中汇编的14个经验材料就是我的启蒙老师了。
我学着小马过河,从语文教师朴素的认识出发,把引导学生读《中学生天地》纳入语文课外阅读的内容,读读—议议—摘摘—写写。导读收获就编成《〈中学生天地〉导读通讯》,分发到各个班级并通过通讯站发到诸暨的各个学校,每两个月一期。工作量是:学生的读后感和习作要指导、修改,打印好后需要一张一张地油印,封面由周树云老师设计后也是一张一张套印出来的,然后一本一本地装订,而我当时担任着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和班主任工作——这不是一学期几十元的导读工作补贴所能衡量的。但我的喜悦在于:市教研室老师在《初航》报上以醒目的版面登出了第一期《通讯》的“刊首语”予以张扬,报社的老师第一次收阅就选用了一篇读后感并寄来40元稿费予以鼓励,我的学生在一年时间里发表了十多篇文章(《春日的哀思》是五泄区第一篇在《中天》上发表的文章),我作为新教师代表在市教研活动中交流《细水长流 水到渠成》为题的以读促写经验,1992年4月开设的区导读观摩课“评比最佳读者”得到良好的肯定……
“《中天》导读:一路上有你,苦一点也愿意!”这是对一年工作的由衷感慨。而何应培校长、教导主任周树云以及当时负责指导工作的罗贤灿、赵帮佳老师始终让我心存感激。
第二境界:走出去,请进来,吸收、融合——“望尽天涯路”
有了良好的开端,工作的信心日上。尤其是第二年起我一直担任着镇教育团委书记,我能充分利用团队活动阵地,由点的突破到面的拓展努力,将导读之火引向燎原之势。校广播台响起了“导读之声”,橱窗里出现了导读专版,每班的团队干部承担起小导读员的职责。不仅保持着《通讯》的出刊,还指导学生动手编写小报。我将通讯和小报都命名为《号子》,因为是“应着一声真诚的召唤/我们抬起执着的目光/并迈开拉纤的步子/走向《中天》丛林”(小报创刊词),我的确希望“号子吹开崭新的扉页/从此后的每一天都灿烂着一种仰望/一种信念/号子既已吹响/就要让她声声不息——吹在阳光下/吹在星光下/或雨或风/吹够每一个二十四小时不停不息。”
92年10月,负责导读的赵荷芝老师来到学校,开始引领我走上导读的康庄大道。不仅将每期《浙江教育通讯》《中学生天地》寄给我,让我感觉与《中天》与《导读》是零距离的接触,还不断在方法上予以指导,创造条件让我去学习取经:到2000年7月止,每个导读表彰会、研讨会我都参加了,在长兴、在建德、在普陀……我亲领身受导读雨露的滋润。我也在赵老师的安排下只身去参加长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