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8210个字。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逐步提高科普文的阅读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以学生自读为主,通过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阅读中的疑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将课文的主旨内化为学生对生活、人生、道德的认识,由课本走向课外,抓住契机,树立大语文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搜集、整理有关克隆的知识,了解克隆的发展,及人们对克隆持有的态度,强调在课堂上展开竞赛,激发学习的自觉性。
  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让每个学生学会分工与协作,充分地调动积极性,能愉快地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并且能够共同分享合作地喜悦。
  2.老师事先作好课件,课件中包含导入所需要的《第六日》中的一些镜头,有关克隆的科研成果,各国对克隆所持有的态度等内容。
  【教学流程】
  一、看一看,激发阅读文本兴趣
  由电影《第六日》(选择其中部分内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并用自己的理解诠释对“克隆”的理解。
  教师不做评判,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铺设探知平台。
  二、读一读,搜索文本重要信息
  1.学生自由速读,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搜集文中作者对克隆的诠释。
  2.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篇章研读,对课文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疑问,在小组内讨论,筛选整理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鼓励学生学会筛选信息,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文章能多角度提问,力求使所提问题有价值。
  三、说一说,交流心得共钻文本
  学生可能会谈到下列收获。
  1.我明白了什么叫克隆?
  明确: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
  2.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的作用?
  明确:使文章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按: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及对克隆的思索行文。
  3.“多利”的诞生在世界引起轰动的原因:
  明确: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证明了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4.克隆技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造福人类?
  明确:
  (1)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2)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
  (3)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5.第二节写了很多实验,又没有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为什么?
  明确: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