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教学案约7010字。
烛之武退秦师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短小但内容丰富的古文,它的内容丰富体现在一是文中知识点众多,二是情节精彩,三是人物形象鲜明。因此,在设计课堂时既要抓住文中的知识点,又要体会烛之武的说辩艺术。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过故事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三、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难点
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五、教学策略
1、学生诵读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助;探讨文中精彩说辩段落。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
提前下发本课《导学案》并制作本课课件辅助教学
七、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拿破仑曾说:“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的确,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古代就有这样一个人,他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就劝退敌人的百万强师,化解了国家的危机,他就是烛之武。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共同了解这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
(二)课堂讲授
第一环节:相关材料背景知识的学习
(1)简介《左传》(结合导学案上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己复述《左传》的相关知识)
(2)本课的故事背景介绍
第二环节: 课文内容学习
1、初读感知解决生词:(放名家朗诵,要求同学们听清字音,听准句读,听出语气)
贰(èr)氾南(fán)佚之狐(yì) 夜缒而出(zhuì) 共其乏困(gōng)逢孙(páng)
2、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字音并思考本文一共涉及了哪三个国家,并且找出三国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明确):涉及到了晋、秦、郑三国。晋郑之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秦之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两者之间有利益冲突。
3、疏通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整理重点字词。
通假字: 已 共 说 知
一词多义:微 鄙 辞 若 焉 与 之 其
词类活用:军 盟 夜 朝 夕 东 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