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000字。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备课组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简介中国小说发展的有关知识,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
2.了解本文通过一个人物的行踪、见闻,按时间顺序描写环境和介绍人物的方法。
3.学习通过人物的出场、肖像、语言、举止、心理的描写塑造人物的性格,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1.带领学生仔细品读课文,仔细咀嚼、品味、揣摩语言,欣赏含蓄之美,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
2.本文人物各不相同的出场,反映出人物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品读课文精彩选段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调动多种形式与手法写人生百态的妙处。
3.探究活动,运用对比法比较人物不同的出场,不同的“哭”与“笑”,以及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细心阅读的习惯,从小说等文学艺术形式中发现生活的真谛,求真求美,摒弃虚假的生活。
2.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百态。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与众不同的出场艺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及能力,体会文学反映出的社会生活状况。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一株绛珠草悄然幻为人形,追随神瑛侍者历劫凡间,要用自己一生的眼泪来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于是,神瑛侍者化为贾宝玉,绛珠仙子化为林黛玉。如果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那么当轮回的脚步悄悄走近时,凡尘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否愿意将时光停留在“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两小无猜时?今天让我们走进《林黛玉进贾府》,透过绛珠仙子的眼看看这凡间的温柔富贵。
二、知识补充:
1、石上偈(第一回)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2、自题一绝(第一回)
满纸荒唐言,!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荒唐言”不限于说小说有石头“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荒唐的缘起,也不仅仅指小说中有“太虚幻境”、“风月宝鉴”之类荒唐的情节。作者将广泛搜罗所得的见闻,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运用大胆的艺术想象,创造了贾宝玉以及一大批非按某一真人为对象摹写的闺阁女子形象,虚构成一个以大观园女儿国为中心的故事,以及小说表面上把悲剧命运说成是情根夙孽、偿还冤债等等,也都带有“假语存焉”的性质,也就是所谓“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说其中包含着种种血泪辛酸的现实生活和感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这里,作者诉说的是他难以直言而又深怕不能被理解的衷曲。
3、从《红楼梦》作者的取名中思考《红楼梦》的现实性: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必然灭亡的悲剧命运?(假亡死谢。描写了贾府由盛到衰的变化,多方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显示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看课本《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表,还有哪些名字有一种暗示?(例如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四姐妹,“原应叹息”。想想贾宝玉这一名字?)
有点意思吧!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所以只有解了其中味,方明白那一把辛酸泪!
4、《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结合考一本)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光怀闺秀”是开篇;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交代贾府人物;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曹雪芹,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出身于贵族世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颐、曹頫,祖孙三代四人,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康熙年代是曹家的鼎盛时期。康熙六次南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其中四次是在曹寅任内。雍正继位后开展了一场凶残的斗争,排除异己,其父曹頫,因牵连,被抄家,从此衰落,曹雪芹正值由盛而衰的过程,由贵公子降为“寒士”。这种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痛苦的回顾。他对社会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使他写出了揭示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
2、请同学们在预习课文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