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份。
【本节要点】
1.掌握文章大意,区分重点概念。
2.探究古诗中的意象的不同的内涵。
【教学过程】
☆课堂探讨☆
要点一:理清文章的结构。
【探究活动】
1. 给全文划分段落,概括各段的段意。
2. 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结构的题目,探究文章的结构应该明确各段的内容,然后分析各段之间的联系,然后划分,标题要注意既要概括全文的内容,还要形象,又是还要点明全文的思路,不单单是只概括全文的内容。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讨论明确】
1.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
2. 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要点二:探究不同文字词语的表达的不同的情感。
【探究活动】
《咬文嚼字》指出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往往有联想的意义,本文谈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二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在我国诗歌中,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